村名由来
村庄的名称一般以姓、以事、以地而得名。晋州村庄的历史名称有九头、十八寨、一百单八庄之传说。经查几部州(县)志记载,对九头、十八寨没有明确的记载,我只是根据民国十六年县志有关辖区,以其它县志中记录有关辖区村庄的名称,同现实村庄名称进行比对,从中逐个挑捡出来,它们是:
九头:周(洲)头、河头、元头、冻河头、庄头、龙头(沙头)、寺头、前彭头、后彭头。(民国十六年前,马坊头时称安澜镇、石佛头原名为射佛兔寨,所以都不在九头之列)。
十八寨:茹家寨、庄头寨(庄合寨)、古城(原临平县城)寨、杨家营寨、盐厂寨、贺家寨、蒋家寨(蒋家庄)、袁家寨(袁家庄)、毛家寨、东大留庄寨、西大留庄寨、东小留庄寨、西小留庄寨、南魏家口寨、北魏家口寨、射佛兔寨(石佛头村)、胡士庄寨、小寨(现己归胡士庄寨)。
寨的得名多以古时的驻军有关,军队每到一个地方首先安营扎寨。同时不难看出晋州境内是以滹沱河为攻守的战略要塞,军事冲突频繁,是古代的主战场。故而晋州的寨多,束鹿(辛集)的营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为了书写方便,从而把“寨”字简化掉(今杨家营、西大留庄、东大留庄、西小留庄、东小留庄、南魏家口、北魏家口),有的把寨改成庄(蒋家庄、袁家庄),还有的更名如射佛兔寨改为石佛头(石头),所以从现在的村庄名称来看,很难凑够十八寨。
一百单八庄:鲁家庄、张十字庄、宋家庄(南)、跐鼓张家庄、王石碑庄、胡士庄、八里庄、孔孟庄、总管庄(总十庄)、庞家庄(盘古庄)、官庄、郭家庄、赵兰庄、紀庄、韩庄、相古庄、张家庄(西)、西赵庄、呜鹤庄、东里庄、李家庄(东)、东赵庄(南赵庄)、打绳庄、郜家庄(郜丰)、大里丰庄、小里丰庄、西里庄、大石家庄、马家庄、西贾庄、东贾庄、大沙庄、小沙庄、尹家庄(南)、赵家庄(南)、崔家庄、王家庄、段家庄、董家庄、小石家庄、安家庄、秘家庄、杨家庄、宋家庄(北)、李家庄(西)、丁家庄、樊庄、南刘家庄、陈家庄(西)、姚家庄、张家庄(城中)、赵八庄、孙家庄、邵庄、万庄、“前赵家庄、后赵家庄(现合为北赵家庄)”、南彭家庄、北彭家庄、尹家庄(北)、西赵家庄、东赵家庄、束李庄、孟家庄、吕家庄、南辛庄、北辛庄、周家庄、“东刘家庄、靳家庄(刘、靳两庄合为刘靳庄)”、张家庄(东)、南王家庄、北王家庄、东陈家庄、于家庄、张家庄(北)、“高庄、韩庄、赵白庄(高、韩、赵三庄合为今东捏盘)”、滹北庄(现已归无极县,北辛庄)、耿庄(归深泽)、……。根据县志载或现有村名比对,难以凑够一百单八庄,很可能因年代久远,改名或小村并大村等原因而相对减少。
晋州的村庄得名有相当一部分是富有传奇色彩,以西汉末期,王莽赶刘秀的传说颇多。我只能根据州(县)志的记载简要的挑捡几个:
一·留箭橭营(今营里):
射佛兔(今石佛头又称石头):
晋州城南27公里处有个村,名叫留箭橭营(今营里)村,起源于汉代。史话有王莽赶刘秀之说。汉更始二年(公元24年),王莽篡政期间,刘秀起兵在昆阳(今河南叶县)被莽军围困,深夜偷逃出来搬救兵,莽军随后穷追不舍,一路逃到晋州地面。受到了王郎(莽)大队兵马的追击,刘秀势单力薄,不敢应战,只好逃跑。有一天,刘秀奔跑逃了一天,到天黑时来到今营里村附近的树林中,下马休息,又饥又累,忽然发现一只小白兔蹲在眼前。刘秀想逮住小白兔正好充饥,于是张弓搭箭,“嗖”地向白小兔射去,被射中的小白兔,带箭逃跑,刘秀追到了营里村,见到有一座破庙,小白兔进了庙转了一圈,刘秀追到庙前,发现自己的箭掉在庙门前,正在纳闷尚未捡起,突然看见小白兔向西北方向又跑。这时王郎率追兵喊声震天,刘秀闻声回头一看,后有追兵,刘秀便顺着小白兔逃跑的方向,赶紧追逃走的小白兔,到了今石佛头村口,小白兔不跑了,也躲过了追兵,刘秀下马一看,小白兔竞是石头兔子。这时刘秀才恍然大悟,喃喃地说:“原来这小白兔是石佛显圣,我射的是佛兔,目的是搭救我。”于是刘秀谢过石佛兔就走了。后来刘秀做了皇帝,人们为了纪念刘秀在此逃生,以小白兔留下的箭为依据,将原村名改成留箭橭营。那座破庙起名“白卯寺”。由于多种原因,白卯寺已蕩然无存,而那尊石佛象至今尚在,石佛像上带有生锈的箭痕,放在营里大队一间屋里。同时刘秀最后追到的石佛兔的那个村庄就改为射佛兔村,即今总十庄镇辖内的石佛头(石头)村。
二·南北小吾和中作:
晋州城南9公里处,有三个村距离很近,就是南、北小吾和中作。传说刘秀在晋州地面被王(莽)郎追得四处逃窜。一天傍晚,刘秀又饥又渴又累,想找个地方休息,但不敢住店,想找个农户住下,来到今南小吾,百姓见刘秀衣着不俗,骑着高头大马,不敢收留,并婉言謝绝了。后来到北小吾,照样没人敢让他借宿。他转弯来到今中作村,当他刚走到一家门儿时,忽然院内有马的叫声,大概此马嗅到刘秀马的气味,也是缘份,这家主人闻声出门看个究竟,顺便插上大门,刘秀急忙上前施礼说:“吾乃落难之人,恳请老伯留吾借宿?”这位房主姓郭,为人正派,爱做善事,称为郭善人。看见刘秀说“将军若不嫌茅屋草舍,就请进吧!”郭善人把刘秀领到家中,给他人、马弄了吃的,刘秀有了住处,心里轻松了,边吃边说:“西边南北两村的人小吾(小视于我的意思),唯君让吾中作(我可在两村中间坐下来休息了)。以后吾若出头,定当厚报!”郭善人听了刘秀的话,忙说:“见人有难,行善相助,是做人的本分,不图什么报答,这点小事,请不要掛在心上!”后来刘秀做皇帝,曾差人到中作看望过郭善人。因此,这三个村叫成了“南小吾”、“北小吾”、“中作”。一直沿用到现在。
三·南位家口、北位家口:
晋州城南24公里处,有南位家口、北位家口,原来是一个村,叫为嘴村。东汉时王莽赶刘秀,在晋州及周边地区留下不少传说:刘秀骑马被王郎追的不断四处奔跑,吃喝无助,疲惫不堪。有一天刘秀骑马奔跑到宁晋县司马村(距我市营里镇鲁家庄西南三华里),所骑战马因过度疲劳,栽倒后死了。据说该村改为死马村因此而得名,后改死为司,成为现在的司马村。刘秀的马死后,觉得这马为他驰聘战场有功(时至今日军队还以战马如战友,死后并给于厚葬),更不忍心吃它的肉,便叫当地百姓埋葬了。并告诫当地百姓,不准挖出死马吃肉。
再说刘秀走后,当地人不敢去挖军家的死马。当时魏家口的人听说后,由于当时人们饥饿难挨,不管三七二十一,趁黑夜挖出死马,运回吃了肉。附近的今小尚村的人,听说后也去挖死马,但晚了别人已挖走,有点伤心,从此村名叫“小伤心”,后来沿用了今天的小尚村。.
后来刘秀又转到死马村,听说“魏家口”人挖走了,便找到了“魏家口”,当时百姓承认了说:“我们饿的受不了,为家口,为嘴,为活命!”刘秀看着这些面黄肌瘦的百姓,穿着破衣烂衫,叹了气说:“为了家口,可怜的饥民为嘴啊,此事算了吧!”说罢扬鞭催马走了。从此,村名叫成了为嘴村。到明代由于“燕王扫北”的战乱和天灾,村中死、逃的众多,正好只剩下几家姓魏的,便将为嘴村改为魏家口(同时两村,南魏家口、北魏家口。到年,将“魏”省写成位,沿用至今。“魏”字,本应是百家姓中“金、‘魏’、陶、姜”中的“魏”字,可是由于该字难写,有的就把“魏”字换成了“位”。我想可能有这种情况,在合作化时期有的生产队会计图省事,擅自而改,魏姓人也感到无所谓,同一家族的姓氏就出现了两个字,平时就以“位”代劳,久而久之,默认了。如今书写比较自由,不讲规范,随心所欲,连自己的魏姓这么严肃的事,都随便改来换去,我认为就不应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晋州邮电局印刷的电话薄,在姓氏里“魏”和“位”,差不多各占一半。尤其是公民身份证确定后,想改都难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pengmignde.com/fzfxyy/5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