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3个多月龄宝宝的大便,刚排出来的时候拍的照片。
大家可以看到比较多的泡沫——如果包在尿片里,时间长了就看不到这么经典的一幕,因为大便水分被吸干、泡沫也消失了。
那么我们来分享析一下这坨经典的大便吧。
?这样的大便,常见的原因是乳糖不耐受。
什么是“乳糖不耐受症”?
这是由于乳糖酶分泌少或者活性差,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
发病机制
母乳和牛乳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小肠粘膜表面绒毛的乳糖酶的分泌量减少或活性不高就不能完全消化和分解乳汁中的乳糖。
肠道内未被消化吸收的乳糖增加肠腔内渗透压,肠壁水分渗出形成腹泻液;部分乳糖在结肠内被肠内菌群酵解成乳酸、一些气体。
乳酸刺激肠壁,增加蠕动而出现腹泻,以及肠绞痛。产生的气体在肠道内产生胀气和增强肠蠕动,所以会出现腹胀、肠鸣、大便泡沫,肛门排气增加。
存在这些临床症状时称为乳糖不耐受症,没有临床症状称为乳糖酶缺乏或者乳糖吸收不良。
发病率
在欧洲和美国,成年白种人的患病率为7%-20%;
美洲原住民达80%-95%;
非洲人和非裔美国人为65%-75%;
西班牙语裔为50%;
东亚地区某些人群超过90%。
发病率还是挺高的。
乳糖不耐受症的分类?
按原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
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症的有3种原因----种族或民族性乳糖吸收不良(这是发病率高的主要的原因),发育性乳糖酶缺乏,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种族或民族性乳糖吸收不良:健康人乳糖吸收不良与基因相关。祖先的饮食习惯(是否常喝奶或者吃奶制品),决定了我们的基因,基因决定了我们发生乳糖不耐受和乳糖吸收不良的概率。
?发育性乳糖酶缺乏主要和早产肠道发育不成熟相关。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无法消化乳糖。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
?肠道感染(如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性感染等)不仅破坏肠黏膜,减少乳糖酶的分泌,甚至作用于乳糖酶使其分解,引起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使腹泻迁延不愈。
?任何原因引起的的胃肠道黏膜损伤(如长期、反复的过敏性腹泻,药物相关性腹泻,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等),造成肠绒毛变扁平或肠上皮损伤,使乳糖酶分泌减少、活性降低。
在这些疾病中,乳糖酶通常最先受影响,考虑乳糖酶位于绒毛末端,故首当其冲。
乳糖不耐受症可能在肠黏膜开始愈合后仍会持续2周-2个月方缓解。
如何判断
首先看是否有典型症状:出生后(或者出生一段时间后)、肠道感染或者其他疾病后出现腹泻,每日10次左右或以上,甚至屁多,或者放个屁都会带出来一些大便,大便呈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便,有奶块或泡沫,并且有这样的规律----早上的大便相对来说比较接近正常大便、较稠,随着喂奶次数的增多,大便越变越稀,下午和晚上的大便尤甚;腹胀,宝宝易哭闹、不安稳,排便或放屁后好转,红屁股(因为反复的乳酸刺激导致)。另外,少数孩子可有呕吐。
如果临床症状典型,回避含乳糖的食物后2周内症状明显改善,可作为诊断的证据。
另外可结合实验室检查:
一般我们都会给孩子查大便常规化验(结果多为正常)和(或)大便培养(结果为未见异常菌生长)。
相关的特异性检查有:
1)还原糖测定:+++为阳性,++为可疑,+为阴性;粪pH:<5.5为异常。如还原糖阴性但pH低,结合病史仍提示乳糖不耐受症可能。
2)尿半乳糖检测:口服一定量的乳糖或乳制品一定时间后,收集尿样。乳糖不耐受患者尿中半乳糖浓度明显低于正常人,因此测定尿中半乳糖浓度可以间接特异地反映乳糖的消化吸收状况,判断受试者是否为乳糖不耐受。
3)氢气呼出试验:口服一定量乳糖后,通过测定呼气中氢气浓度来判断是否乳糖不耐受。但是该操作时间长达4h,并且需要被检查者很好的配合,不适合在儿童中开展这项检查。
4)空肠粘膜活检和乳糖酶测定:本方法最直接可靠,但可行性差,为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开展这个检查不现实。
鉴别诊断
1)感染性肠炎:
感染引起的腹泻,通常起病急,常伴发热,细菌性肠炎者大便有黏液、脓血,大便常规化验和病原学相关检测可协助诊断。
2)牛奶蛋白过敏:
表现为喝牛奶或普通奶粉时腹泻,改用母乳或深度水解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后腹泻即缓解;
而乳糖不耐受症的孩子对母乳和牛奶均不耐受;
有些孩子同时存在牛奶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受症,也表现为喝母乳、牛奶或普通奶粉均腹泻不止。
试验性调整饮食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可帮助鉴别。
3)肠绞痛:
婴儿肠绞痛常发生在3个月以下婴儿,原因不明,疼痛时间长,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可鉴别。
处理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者应终身禁食乳糖;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者酌情治疗原发病;
?另外:
1)如果便次不多或者不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可不需要特殊治疗。
2)如果大便次数多,体重增长缓慢,则需饮食调整。可先用无乳糖配方奶(包括以牛乳或大豆为基础的无乳糖配方奶)或少乳糖奶(比如酸奶,经发酵其中部分乳糖发酵分解成乳酸),待腹泻缓解后,再根据宝宝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母乳/普通奶粉的喂哺次数,从无乳糖配方奶+母乳/普通奶粉喂养,逐渐过渡到纯母乳/普通奶粉喂养。
另外,少量多次喝奶,或者喝奶同时吃其他食物(尤其是含脂肪的食物)也可以减轻症状。
母乳喂养的孩子还要注意:
如果妈妈的奶量很大,在一侧乳房还有很多后奶未被完全吸出时就将宝宝换至另一侧乳房吸吮,也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症。
这是因为后奶的脂肪含量高,通常可充分减缓肠蠕动,使得大部分乳汁中的乳糖在小肠被消化。
如果后奶摄入不足,肠道运动就会加快,高浓度的乳糖进入大肠,经过大肠菌群的作用产生过多气体并出现绿色、泡沫样便或稀便。
妈妈要注意在哺乳时让宝宝先将一侧乳房吸吮完再换到另一侧,即便宝宝不再吸吮另一侧(可以拿吸奶器吸出来存好备用)。
3)乳糖酶替代疗法。
4)益生菌:理论上摄取益生菌可促进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增生,帮助乳糖不耐受患者消化乳糖。
5)不少孩子(尤其早产儿)在小月龄时由于肠粘膜发育不够成熟以及乳糖酶暂时性低下,待其活性正常后大便次数即随之减少。并且待婴儿(4~6月龄)可以增加辅食,减少进食母乳或者牛奶后,腹泻、腹胀症状会逐渐停止。即时间是最好的治疗。
6)至于种族或民族性乳糖吸收不良——我们多数人会在5岁左右以后出现低肠道乳糖酶水平,怎样可以使这样的情况发生概率低一些或者严重程度低一些呢?很简单,就是不要停止喝奶,让肠道的乳糖酶保持工作状态,它们就不会退化了。
7)最后要提醒的是,不能消化的乳糖在结肠内被肠内菌群酵解成乳酸,大便里乳酸成分较多的话,对尿片区皮肤刺激性较强,容易发生尿布疹。这样的孩子要注意勤换尿片,外涂厚厚一层护臀霜以保护皮肤。
写在最后:其实这篇算旧文重发,稍加减了一下,原文可以在“丁香诊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pengmignde.com/jqfxyy/5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