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腹泻原因 >> 经期腹泻原因 >> 正文 >> 正文

不锈钢窄带表面起皮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腹泻原因 时间:2021-11-13

前言

本文作者:颜慧成系钢铁研究总院博士,高级工程师,从事特殊钢冶炼与连铸工艺研究与开发。文章原题目为:奥氏体不锈钢薄带表面起皮分析。摘要:起皮是奥氏体不锈钢薄带常见和最有害的表面缺陷,通过研究不锈钢薄带生产工艺,对炼钢过程进行气体和夹杂物的取样跟踪与分析,认为连铸坯拌有夹渣的皮下孔洞是导致起皮缺陷的主要原因。提高钢水纯净度和浇注过程钢水防止卷渣,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案例

冷轧薄带起皮缺陷分析

华南某不锈钢炼钢厂采用“感应炉熔炼--AOD精炼--水平连铸--连铸坯拔皮--加热--轧制卷取--并卷酸洗--修磨--冷轧--成品--退火--成材”工艺流程进行生产,带材规格为0.3~1.5mm厚,mm宽,投产初期,奥氏体不锈钢薄带表面起皮严重影响正常生产。

带材的表面质量一直是冶金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不锈钢带材的表面质量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但由于各企业工艺和设备的差异,使得这些问题有各自的特点。

本文结合该企业不锈钢生产工艺特点,剖析冷轧薄带起皮缺陷成因,跟踪分析炼钢与连铸过程的质量特征,指出坯料的准备工艺是解决薄带起皮缺陷的关键。

缺陷特征

MnSiAlCrZr等元素成分高

投产初期不锈钢,薄带的主要表面缺陷为起皮(如图1所示)最严重时月统计缺陷带占总量的34%,起皮缺陷长短不一,长达数米,短则数十毫米,宽窄不同,颜色发白,严重者能撕开。

图1:薄带表面起皮缺陷照片

将冷轧带起皮撕开后露出夹杂物,其形态及扫描电镜下EDS分析谱线(见图2半;定量成分见表1)其中Mn、Si、Al、Cr、Zr、等元素成分高,清洗后有时还保留铬的氧化物,表明夹杂物是起皮的重要原因。

表1:起皮位置夹杂物成分

缺陷成因

起皮缺陷的成因分析

针对起皮缺陷下明显的夹杂特征,研究重点放在轧制原料即坯料质量上。首先对连铸坯进行质量分析;然后对炼钢生产工艺和过程取样进行跟踪分析,确定缺陷产生的原因。连铸坯质量剖析

在国内当前水平下,不锈钢连铸坯修磨是轧制前的必要工序,该厂的不锈钢水平连铸坯经人工研磨后,发现皮下夹渣主要有两种:金属珠和夹渣,绝大多数出现在上表面,有时侧面也存在。

图2:表面起皮的分析

(图3)是皮下金属珠的典型照片,直径Φ2~6mm不等,研磨后的金属珠露出金属光泽,和基体存在明显的界限,界限处有时局部和基体相接,界限中夹杂主要为Mg、Fe的铝硅酸盐,Ca、Mg的铝硅酸盐,Cr、Fe硅酸盐等。

常存在伴有夹杂的孔洞,将(图3)试样超声清理,后进行扫描电镜分析,金属珠成分与基体成分一致,和基体相接处发现孔洞(图4)孔洞,孔洞边沿黑粒处夹杂主要为氧化铝成分(图5)

图3:连铸坯皮下的金属珠

图4:金属珠与基体间隙中的空洞与夹杂

图5:夹杂的SEM谱线

另一种夹渣呈白色,在取样、制样过程中容易脱落,剩下小圆形孔洞,这些夹杂基本为含有Ca、Al、Cr、Si等成分的复合夹杂,有时含有K、Cl、Zr等成分。

连铸坯皮下夹杂特征与薄带缺陷存在较大的一致性,为追究根源,对冶炼和连铸过程进行了跟踪取样分析。

炼钢过程取样分析

根据薄带与连铸坯缺陷状况,对一个浇次(炉号~共7炉)取过程样,分析炼钢与连铸过程气体含量与夹杂物特点。

1

钢中气体

将吊桶处理干净后,取过程样,分析气体含量,结果见(表2),表明:

1

每炉氧含量不稳定,但是总体较高,成品[O]含量在80~ppm之间,[N]含量没有异常;

2

从各工位结果表明,N含量从成品到中包增大,然后基本不变,说明大包浇注时钢水得不到有效保护;

3

从过程[O]含量分析,感应炉内样和兑钢样[O]低是因为C、Si高的原因;还原样[O]最高说明扩散脱氧没有完成,等待造精炼渣继续脱氧;成品样[O]比还原样降低,中包样有增加也有减少的,随后液面下降仍逐渐减少,说明钢水含有大量夹杂物,大包夹杂物的影响已经大于敞开浇注二次氧化对钢水的影响,并且中包内夹杂物一直处在缓慢上浮过程中。

(表2)气体分析结果ppm

2

钢中夹杂物

在同一炉中,从感应炉出钢、还原期、成品出钢、中包、连铸坯各工序取样,采用扫描电镜分析夹杂物特征,分析结果见(表3)

表3炼钢过程夹杂物变化特征

(图6)炉中包液面低于mm时钢液中夹杂物样(K、P、S、Cl高)

(图7)炉连铸坯典型Al2O3夹杂形状与成分

(图8)炉连铸坯大型夹杂(Cr、Mn、Si、Ca、高)

3

夹杂物分析结果表明

1

炉从兑钢、成品和连铸坯的夹杂物中都发现有Cl的存在。分析Cl可能来源于炼钢原料、返回料中。、、炉中成品样中包样夹杂中均发现Zr说明大包内钢水夹杂中含有Zr氧化物这些说明钢水有待进一步净化

2

中包连铸坯夹杂样中均发现K,K来源于中包覆盖渣,说明中包覆盖渣已经卷进了钢水。

3

过程取样连续存在颗粒大于50μm的大型夹杂,成分特点与薄带起皮缺陷下夹杂成分基本照应,薄带起皮缺陷与炼钢和连铸过程夹杂物关系密切。

工艺分析

形成夹杂与孔洞的工艺因素分析

皮下夹渣根据金属颗粒被镶嵌于皮下的形貌(大多表现为圆形颗粒)和金属颗粒周边的氧化物夹杂分析结果,分析缺陷产生原因为:

1

钢水从AOD进入大包,进行钢、渣混冲,底吹氩弱搅拌时间严重不足,钢中渣在不到2分钟内难以上浮钢水液面上,部分钢渣被带进了中间包内。

2

当大包内钢水短时间内(3~5分钟)浇入中间包时,由于钢水不保护落差高,钢水内卷入空气,导致部分分散的钢水液滴表面形成一层Cr、Fe的氧化物,这种氧化物熔点高,由于包裹液滴并且周围吸附一层氧化物夹杂,使得这种夹渣密度大,难以上浮。

3

形成的渣粒在换包时的剧烈搅拌下,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会影响连铸坯质量,并且越往后积累越多,尤其最后一包钢水在中间包低液位下基本上富集了这种颗粒,易导致本炉恶化。

皮下孔洞从实际操作与取样结果分析,这种与夹渣有关的孔洞产生原因有两种:换包期间卷气与浇注过程钢水增碳。

1

由于矩形坯水平连铸采用圆形中包,中包液位在mm时大包短时间内阵性浇注。中包内夹杂没有上浮时间和条件,大包的底液位浇注更恶化了中包内钢水镇静状态,旋涡卷入气体和渣,造成质量恶化,这与出现的换包期间钢坯质量恶化的现象是相符的。

2

由于中间包覆盖渣使用炭化稻壳和含碳很高(黑渣含碳34%)的覆盖渣,大包换包时卷入的可能性极大,从抽样分析的、两炉成品样与连铸坯增碳情况(表4)说明碳确实混进了钢水,同时钢水氧含量较高,C-O反应生成CO形成气泡。

表4:过程增碳分析C%

结论

1

跟踪取AOD出钢中包钢水、连铸坯缺陷样、发现含有S、Cl、Zr等元素的夹杂物与薄带起皮缺陷夹杂成分基本一致,坯料夹杂物是薄带起皮缺陷的基本原因;

2

连铸坯皮下富集夹杂的孔洞是造成不锈钢起皮的直接原因;

3

大包吹氩弱搅拌、中包液面控制与稳定是防止产生皮下带渣孔洞、防止薄带起皮缺陷的重要措施。

〖51不锈钢〗是信用行科技旗下资讯平台,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pengmignde.com/jqfxyy/73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