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故事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对于笔者而言,就是“悲剧”二字,不同于儿时看的那些动画片总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武侠故事的结尾多半都不尽如人意,至少金庸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如此。
而其中让笔者最感伤的,莫过于《天龙八部》这部作品,因为根据书中的细节来看,书中的三位主角似乎都没能得到圆满的结局。
不过读者读武侠故事不就图个“快意恩仇”吗?作者为了迎合读者,写个大团圆的结局岂不美哉,金庸为何要以悲剧收尾,让读者意难平呢?或许这恰恰是金庸想达到的目的吧,毕竟圆满只能换你一时欢愉,而不悦则能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天龙三兄弟剧照)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或许金庸在设计《天龙八部》的三位主角时,他们的命运就已经注定是悲剧了,因为他们的结局早已藏在他们的名字里。
一、英雄落幕
三位主角中,最悲情的要数大哥萧峰。
萧峰并非完人,甚至在笔者看来,他是一个“非典型武侠小说主角”,原因很简单,其他故事中的主角无论武功有多高,其本性总是“仁慈”的,比如郭靖愿意三放欧阳锋,张无忌也不忍杀玄冥二老,而萧峰则不同,或许是因为体内流淌着契丹人的血液,所以他也有疯狂的一面。
聚贤庄一战,他就将昔日旧友奚长老给杀了,当然,那也是因为群雄要夺他的命,他已经杀红了眼,或许在此时,萧峰的悲剧结局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当剧情发展到宋辽大战时,三兄弟擒下辽帝,逼迫辽帝退兵,故事若在此时画上句号,不正是皆大欢喜吗?奈何萧峰自觉逼迫辽帝之举是以下犯上,他无颜立足于天地间,于是拾起断箭自戳心口,就这么一命呜呼了。
(萧峰之死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他还被阿紫抱着坠下了万丈深渊,这个细节值得玩味,后文会提到。
是的,萧峰的结局已经被写明了,哪怕他被断箭插心时没死,坠崖之后也理应粉身碎骨了,可凭什么说段誉和虚竹的结局也是悲剧?
二、新修版中的暗示
新修版与三联版、连载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段誉的结局,旧版中,他同时得到了王语嫣、木婉清、钟灵,尽管金庸没将后续的剧情写透,但想也知道,这小子向来恋爱脑,后来多半是与一众爱妃醉生梦死了。
然而新修版则不同,金庸不仅让王语嫣离开了他,还让他当了四十年皇帝之后选择出家,而他出家的原因在书中虽未写明,但要知道,段誉这个角色是有历史原型的,其历史原型出家的原因却很现实。
《无为寺传灯录》中就有提到:“徽宗册封和誉云南节度使、大理王。己亥春,彗星再现,诸部蛮再叛,攻鄯阐,杀高明清于东堤……誉年事已高,渐渐与宋疏。誉因国中王室纷争,力不从而禅位正兴,计在位三十九年。削发出家于无为寺,住持寺务。”
他不堪一众皇子争夺皇位,于是选择避位为僧,着实是惨。
(段誉剧照)
那么虚竹呢?如何能证明他也落得凄惨结局?
很简单,新修版中,虚竹不仅仅是灵鹫宫主和西夏驸马而已,他还多了另一重身份,那就是“丐帮的恩人”。
你问他何时与丐帮有了渊源?很简单,这一点在《射雕英雄传》第十二回中就提到过:“北宋年间,丐帮帮主萧峰以此邀斗天下英雄,极少有人能挡得他三招两式,气盖当世,群豪束手。当时共有‘降龙二十八掌’,后经萧峰及他义弟虚竹子删繁就简,取精用宏,改为降龙十八掌,掌力更厚。”
而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既然《射雕英雄传》中提到了虚竹和灵鹫宫是客观存在的,可为何射雕时代却不见灵鹫宫的人活跃于武林之中?
只有一种解释,虚竹早已不在人世,而灵鹫宫也早已分崩离析,至于他们是如何灭亡的,也不是毫无征兆。
毕竟比起天山童姥而言,虚竹从来都不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是的,对于三十六洞、七十二岛的那帮人来说,只有恩威并施的“统治”才能控制得住他们,甚至除了那帮亦正亦邪的人之外,虚竹还收了一帮纯粹的恶人当门人,即丁老怪的徒儿,星宿派旧部。
(虚竹剧照)
那帮人可不是善茬,而虚竹又是一个极易受他人影响的人,比如当初他们转投虚竹门下时,书中就提到过这么一句:“众门人大声唱了起来:‘灵鹫主人,德配天地,威震当世,古今无比。’除了将‘星宿老仙’四字改为‘灵鹫主人’之外,其余曲调词句,便和‘星宿老仙颂’一模一样。虚竹虽为人质朴,但听星宿派门人如此颂赞,却也不自禁地有些飘飘然起来。”
你看,且不知虚竹会被这帮人忽悠成啥样,他最终是怎么死的,就很难说了。
三、名字中的深意
如此看来,天龙三兄弟的结局确实都不太好,而此时你若注意到他们的名字,并将他们的名字倒过来念,就会发现他们的名字早已暗示了他们结局。
首先看萧峰,反过来即是“峰萧”,“萧”可换成同音的“消”,前文提到过,萧峰最终的结局是被阿紫抱着跳下了山崖,他那名字岂不是就对应上了“在山峰上消失”的意思?
(萧峰、虚竹、段誉剧照)
接着看虚竹,反过来即是“竹虚”,那“竹”可替换成同音的“逐”,如此看来,虚竹的结局是“逐渐虚弱,直至死亡”,这也符合他的人设,他定力极差,冰窖之中,他口里说着一心向佛,却也与梦姑缠绵了几夜,后来他与梦姑成婚,再加上灵鹫宫还有一众宫女,且不知虚竹会过上怎样的日子,他最终会力竭而亡也完全是有可能的。
至于段誉,那就再好理解不过了,“誉段”二字可替换成同音的“欲断”,正如前文所言,他因皇子夺位心力憔悴,因此他愿意断了俗世的欲念,就此出家,也对应上了。
这或许就是金庸故事的魅力吧,哪怕早已完结多年,也能给人一种常读常新之感,所谓经典,即是如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pengmignde.com/jqfxyy/9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