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每年公历5月5~7日是农历的立夏之日,故“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春季的道别也是夏季的开始,这代表着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是夏季开始。“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且马匹、车旗一律朱红,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古人以立夏当日的阴晴雷雨测一年庄稼的丰歉,认为立夏下雨是吉祥的表现,如果立夏当天没有下雨,人们便会认为“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我国立夏民间风俗有很多,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斗蛋
在民间,有“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说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会劲头足。孩子们脖子上挂着用丝线编成的蛋套,里面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相互用力比试,称为撞蛋。
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有秤人的习俗。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讲着吉利话。秤人这一风俗的由来,民间的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与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
喝粥
根据当地史料记载,我国古时每年“立夏”节气,民间形成了吃粥、挂蛋等习俗。民间传说立夏这天喝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虽然只是传说,但这种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浙江农村地区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
吃立夏饭
立夏这一天,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要变着花样吃各种饭,南方人喜欢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俗称吃“立夏饭”。米饭、豌豆糯米饭……主料都是最最平常的米饭,但因为加进了各种时令的料,变换出不同的颜色,也会引得人们食欲大开。这日,小孩子们成群结队,向邻里各家乞取米、肉。然后到野地里采掘野菜、竹笋,用石头支起锅灶,自烧白吃,称为吃“野夏饭”。这种风俗就是自比乞丐,以为可以避灾祸。
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同时,苏州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馈节”。
四川、岩坦山区家家要吃笋、槐豆。说吃了竹笋脚骨硬,好爬山。还吃青梅,烧青茶,以防“蛀夏”。也有吃豆腐的习俗,说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
立夏节气:年5月5日8时41分农历庚子年(鼠年)四月十三星期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忙种、夏至、小暑、大署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这时候天气渐热,万物荣盛,作息时间应该根据天时而调整,也不要厌烦白天时间太长太热,保持心态的平和使心中没有郁怒,穿一些鲜艳的衣服使容色秀美。并使腠理宣通,如有为所爱之物吸引一样,使阳气疏泄于外。这就是与夏生长之气相应,是养长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会损伤心气,心气没养好到了秋天就会患疟疾。这是因为夏天长养的基础差,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到了冬天则会因为没有养好心之气而得病。
从中医理论上讲,认为此时利于人心脏的生理活动。根据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立夏养生方法:
1.作息时间
进入立夏后,温度虽然明显升高,但此时早晚温差仍较大,要适当添衣。昼长夜短明显,此时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睡眠方面也应相对适当“晚睡”、“早起”,晚睡不超过11点。此外,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因为这时候人体的心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比较大,所消耗的能量要靠午觉来补充。
由于“立夏”时天亮的早,人们起得早,而晚上相对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老百姓常说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为了防止睡眠不足的“夏打盹”,就要增加午休,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实的特点,因此更需要“午休”。
2.精神养护
当夏日气温升高后,人们极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有些人平时温文尔雅,不急不怒,可到了夏天,却变得性情急躁,常为小事大发脾气。这是因为气温过高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心火过旺所致。应该保持愉快的情绪,安闲自乐,切忌暴喜或暴怒,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使志无怒”,就是要人不要因为心情烦躁而滥发脾气。不管天气如何炎热,都要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才可“心静自然凉”。如《黄帝内经》所说“更宜调怠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做到心静。
3.饮食清淡
立夏时节,相对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唐代孙思邈也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中医认为“立夏”后阳气上升,天气逐渐升温,如果此时人们还多吃些油腻,或是易上火的食物,就会造成身体内、外皆热,而出现上火的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病症。“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饮食应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关于更多春季养生知识转载请注明:http://www.szpengmignde.com/lrfxyy/4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