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寻根:尧文化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切入点
石耀辉
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它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演变、家族迁移、家谱、宗祠、家训、世训、世袭、堂号、字辈、名人事迹和遗址等,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尊祖敬宗、寻根问祖及家乡家族文化的认同理念。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人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的文化基因,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塑造祖先形象、追溯民族渊源、传承历史文化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国家统一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临汾是帝尧之都、最早中国,作为临汾文化核心的尧文化,不仅是中华儒家传统文化的总源头,同时也是中国姓氏文化的重要源头。深入挖掘尧文化中蕴涵的姓氏文化资源,当是尧文化研究和开发的题中之义,也是建设临汾帝尧之都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一、尧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姓氏文化资源
临汾是帝尧古都,同时也是黄帝、炎帝、帝喾、尧、舜、禹活动的重要区域。据考证帝尧姓伊祁,帝尧的父亲帝喾是黄帝的四世孙,母亲庆都是炎帝的七世孙女。因此,帝尧的血脉中,流淌着炎黄的血液,可谓嫡裔的炎黄子孙。传说尧生十子,分别是:监明、丹朱、开明字符暄、启明字遥纯、胤明字应君、觉明字顺曜、卧明字洪祺、晦明字来铣、源明字资、卢镕字少康。生二女娥皇、女英,嫁给舜帝。帝尧子女中以丹朱最为出名。丹朱虽然性情顽劣,命运曲折,但是子孙却不少,分化出来了丹、朱、房、傅、狸、祝等氏族。除了尧子丹朱以外,和帝尧关系密切的姓氏还有以下几个:
刘姓源自尧的后裔:据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载:“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裔孙刘累,事夏后孔甲。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杜伯子隰叔奔晋为士氏,孙士会适秦,后归晋,其处者为刘氏。”由此可见,刘姓同出一源有两支:一支直接出自丹朱裔孙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刘邦称帝之后,汉室“承尧运,得天统”。《翼城县志》也载:刘累,尧后,丹朱之裔也。夏时,陶唐氏衰,失其国,迁于中山唐县。彭姓之豕韦氏遂候于此,都苇沟。丹朱后裔中有一支未曾迁徙,姓刘氏,世居翼之刘王沟,数传生刘累,故尔刘王沟为刘累故里,今其村多为刘氏,即其裔也。今刘王沟村仍有“刘累故里”石额遗存。据《广韵》记载,刘氏郡望25个,其中18个著名郡望的开派始祖都是汉室后裔。分布全国各地,形成了“汉后无二刘”的基本格局。目前刘姓人口达万以上,大约占汉族人口5.4%,在《百家姓》之中排第4位。
唐姓源自帝尧始封地:帝尧被封于唐地,立国为唐,史称唐尧。传曰:“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故子孙为唐氏,此晋之唐也。”(《春秋左传正义》卷23,孔颖达疏,中华书局)舜受禅帝位以后,封尧的子孙为唐侯,唐国历夏、商两代。西周初,唐被周所灭,唐侯之后便以唐为氏。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庶出子孙又以唐为氏,是为姬姓唐氏。两支唐姓同为一个发源地,今山西冀城县西有北唐、东唐、西唐、南唐诸村名,当为古唐姓聚居之地。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25位,属于超级大姓,人口约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65%。
杜姓由祁姓刘氏演变而来:《元和姓纂》云:“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迁封于杜。”《通志·氏族》载:“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以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叔虞,乃迁唐氏于杜,是为杜伯......居杜城者为杜氏......又后魏有独孤浑氏,改为杜氏,实虏姓之杜也。”帝尧的这一支后裔,在周王初定天下时,仍然是一个部族联盟称为唐杜氏,为周成王所灭,并入周室领域,唐杜氏的后裔改封为杜。杜姓在当今按人数大约万人,人口占比约0.4%,中国姓氏中位居第47位。
陶姓以地为氏。《姓氏考略》载:“帝尧初居陶,后徙唐,故称陶唐氏,其后裔有陶唐氏、陶氏。”在山西临汾市东南二十公里的崇山脚下的陶寺遗址,出土了大量尧时期的彩绘陶器等多种文物,被称为陶唐寺部落文化遗存,现已被学术界公认为帝尧都城。这是尧早期活动的地方,尧所领导的部落因掌握烧治陶器技术而闻名,陶寺地名即因此而来。在今山西永济县古蒲阪北有陶城,也即古陶国。陶国与尧后迁所建唐国相邻,因此也有史籍认为尧封唐地盛产陶器而得号陶唐氏。陶姓还有一支是以官为氏。西周时帝舜之子商均三十二代孙虞阏父任陶正(负责治陶之事的官),子孙便以陶为氏。陶姓族人在后来的繁衍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丹阳(今江苏镇江南部)、浔阳(今江西九江)两支望族。现陶姓在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居多。按人口多少排列居第位。
伊、祁二姓源自帝尧。帝尧生后随母寄居外公伊祁侯家,依母姓伊祁,后人中又分为伊姓、祁姓。在今山西临汾城西南十里、汾河东岸之垣上有伊村,相传为帝尧从小生长之地,有多处帝尧遗迹,亦有伊姓之人,自称为帝尧的后裔。伊姓中较早成名的是伊尹。《元和姓纂》认为,伊尹是帝尧的后裔。祁姓源出有三,其中两支与帝尧有关。一支源自帝尧,以姓为氏。因上古时期“祁”与“耆”二字通义,因此在帝尧的后裔子孙中,很早即有祁氏、耆氏,后皆统一为祁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又据《广韵》载,黄帝有25个儿子,得姓12个,其中有祁姓。帝尧是黄帝裔孙,这支祁姓与帝尧同属黄帝直系子孙。到夏朝和周朝期间,祁姓又分化出了龙、韦、留、御龙等氏族。春秋时期,祁姓大家族又陆续分化出来了众多的氏族,诸如:司空、巩、范、随、居、原等。
饶姓系唐尧之后裔。尧名放勋,受封于唐,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谥号为“尧”,史称唐尧。公元前年,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追思元圣,周武王封地给帝尧后人23世“京”(字子京),在蓟(今北京附近)。其子“理”迁移到山西平阳,其子孙后代以祖上谥号为姓,称平阳尧氏。至秦灭六国,尧姓家族为逃战祸,从此子孙散迁天下,54世尧萱从自平阳徙居江西鄱阳(古饶州,今属江西),后迁临川(今抚州)。到56世尧濙时为西汉,汉宣帝刘询即位,刘询本名”刘病已”,即位后改名”询”,下诏全国要避帝名“询”之讳,如把姓“荀”的改姓“孙”。尧濙任当朝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说尧濙虽是上古唐尧的嫡系后代,但帝尧乃上古五帝之一,百圣至圣,尧濙也应该避讳,于是汉宣帝就在“尧”的左边加一个“食”旁,就变成了“饶”,赐尧濙改姓“饶”,为饶姓始祖,擢升为太傅,并下诏全国,要求天下凡姓“尧”的均改姓“饶”。“饶”姓以尧濙为始祖,传至29世饶次守时,时已至宋朝高宗皇帝,公元年5月,高宗皇帝下诏文武群臣进献宗谱备案,因“饶”系“帝尧”嫡系后代,高宗特命王钧甫细查当时任翰林侍讲的饶次守的祖谱。王钧甫受命之后,仔细核对“饶”姓的源流昭穆,确认饶氏“黄帝之苗,孔京之裔,尝食采于蓟,拜显宦于汉朝……”,“饶”姓实为“帝尧”嫡系后代。帝勅:“尔之后裔世代其昌”。又据《中华饶氏》第1期刊文:“经秦、汉、晋、南北朝至隋,饶姓的源头即从尧君素开始,尧君素的曾孙即宋代光辅公首修谱的始祖元亮公。于是江南之饶皆源于尧帝、源于伯芬公、源于平阳,饶得姓于唐尧,尧无二姓,尧饶本一家是也。”尧、饶主要食邑聚居地先后有陶、唐、蒲阪、平阳、鄱阳、南城白干等地。
帝尧年老时,禅位于舜,又将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帝。据传舜帝有八子二女,后裔众多。舜帝后裔姓氏多达数百,初步统计直系舜裔就有5亿之多。属于舜帝后裔的姓氏有:虞、姚、妫、王、陈、吴、孙、胡、袁、田、陆、孔、车等。如果把舜的女婿伯益以及舜帝的爱臣后稷、皋陶、大禹等后裔都考虑在内,则李、张、周、赵、薛、潘、夏、邹、黄、徐、麻、梁、江、柏、邓、沈、曾、林、宋、汤、鈡、何、郑、杨、欧阳、罗、谢、韩、于、唐、彭、董、武、毛、蔡、聂等常见姓氏,均与舜帝沾亲带故,总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据台湾虞舜学会研究,尧、舜、禹的大臣的后裔姓氏总共近多个,而且多为大姓,可以涵盖华人世界的大部分,囊括了我国人口的80%以上。
不仅如此,临汾作为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从叔虞封唐到文公称霸,再到三家分晋,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对华夏文明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术界有“一部晋国史,半部春秋史”的说法。这其中又有多个姓氏源自晋国或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据《华西都市报》刊文,有18个姓氏来源于唐叔虞:杨、韩、何、贾、温、简、曲、解、侯、栾、先、阎。另外,还有多个姓氏和临汾有密切渊源:洪洞赵城系赵姓始祖造父封地,晋姓源自古晋国、霍姓源自中镇霍山(今霍州署衙内有霍叔碑),天下贾姓出襄汾等。
根据记载,从明初洪武至永乐的50年间,从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的移民运动达18次,移民姓氏为个,移民总数超过万,直接移民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等18个省、市,多个县份。而后经历代转迁,大槐树的移民后裔又遍及全国乃至海外,总人口估计超过两亿。“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
所有这些,都为全国以及世界各地华人来临汾进行血缘寻根问祖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一点不论对凝聚民族精神、完成统一祖国大业,还是发展临汾文化旅游事业、推动文化强市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打造姓氏寻根圣地的几点思考
临汾近年来文化旅游业发展呈现爆发式增长势头,特别是年,经过《人说山西好风光》电视竞演活动的激烈角逐,临汾赢得了年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的主办权以来,更是激发起了全市上下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极大热情。目前正依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中国根·黄河魂”为文化内核,以推进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旅游的融合创新发展为目标,对全市各类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打造、提升。临汾市委领导提出,本届旅发大会,临汾要极力喊亮一句热词——“所有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如何将这句热词变成现实,我认为应把尧文化姓氏寻根工作当成一个重要切入点。
第一、提高对尧文化及姓氏寻根文化的认识,把姓氏寻根作为建设帝尧之都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并由此深入挖掘临汾姓氏文化资源。
从年4月在临汾召开“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开始至今,通过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媒体宣传,“陶寺是尧的都城,临汾是最早中国”这一观念虽已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但能够真正理解的人并不三多,多数的干部和群众还只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阶段。这势必会影响市委建设帝尧之都的进程。在5月7日刚刚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临汾本地十多位文化学者一致认为,尧文化是临汾地域文化的核心与龙头。这一共识也理应成为市委、市政府决策的重要学术支撑。为此,临汾市委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来认识尧文化,认识尧文化姓氏寻根的重要意义,在政策、组织等方面给予支持,从而进一步推进帝尧之都建设。
临汾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一个著名的谱牒世家,其代表人物就是贾渊。贾渊(—年)字希敬,晋州襄陵(今襄汾县贾庄)人。贾氏为南渡的平阳大族。祖父弼之,晋武帝太康年间(—)任官至员外郎。父亲历之(又名匪之),任官至骠骑参军。贾氏历代传谱学,贾氏之前谱学未有名家,弼之广集百家《谱记》,专心治业,集其大成。东晋太元年间由朝廷委任撰修谱牒,于是“广集众家,大搜群族”(《南齐书》卷五二贾渊传),撰成《十八州士族谱》百帙,共七百余卷,缮写抄定,藏在秘阁,另抄别本藏于左户。贾氏世传其业至贾渊。贾渊将十八州《士族谱》合为百帙,七百余卷,核究精细,皆如贯珠,缮写校订,藏诸秘室,当世莫比。贾渊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谱学大家。齐明帝建武初()贾渊迁长安水校尉,北中郎参军后,又加厘订成《氏族要状》《人名书》行世。贾渊之后,其子执又承父业,撰《姓氏英贤》《百家谱》。执又传子冠,撰《梁国皇太子序录薄》。因五世均精谱学,谱牒研究成了贾氏世传的家学。今日临汾之文化学者,自当以贾渊为榜样,在尧文化姓氏研究方面作出新的成绩。
第二、加大尧文化姓氏文化研究力度,组建相关研究机构,为尧文化血缘寻根研究提供便利,为开展文化寻根祭祖活动提供平台。
临汾姓氏文化资源很丰富,近年来也成立了一些姓氏宗亲联谊机构,也印刷出版了一些族谱家谱,但从整体上看,由于体制和观念的原因,姓氏文化研究缺乏组织协作,仍处于散兵游勇状态,同河南、浙江等地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认为,临汾应成立尧文化姓氏寻根研究与开发非政府机构,这项工作也可交由有一定实力的社团来做。如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在市、县、乡都有机构和研究人员。此外也可以采取课题招标的方式来进行。这项工作应由政府牵头,政协文史委、方志办、民主党派、社会组织等多方都可参与。
这项工作做得好,对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等工作会起到较大促进作用。这方面,洪洞赵城“天下赵姓第一祠”堪称范例。赵氏宗祠位于洪洞县城东北30公里的霍山主峰脚下,占地面积30余亩,由世界赵姓文史联研总会赵明主席设计并以总会名义捐资余万元投建,于年7月开工,历时三年,现已竣工。项目主要有米造父通天塔以及辅助性标志建筑。赵氏宗祠的建成,为洪洞旅游开发,寻根文化产业发展增添了一大盛景,为赵族后人寻根敬祖塑造了一个永固的核心。
第三、制定相关政策,真抓实干,把姓氏文化寻根工作落到实处,进而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
从硬件方面,应为个姓氏宗亲寻根祭祖提供物质平台,使全国各地宗亲回到临汾能够顺利祭祖。这一方面,河南省淇县政府的做法可以借鉴。淇县古称朝歌,又称沫邑,是商末四代帝都和春秋时期卫国国都。淇县的姓氏文化文化源远流长,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姓氏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新斌先生等专家考证,源于朝歌的姓氏多达二百多个,其中源于商代的有六十多个,源于西周和春秋的一百六十多个。由于淇县重视开发利用姓氏文化,以姓氏文化为载体的招商引资活动日益频繁。年以来,先后有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日本、韩国等地外籍华人前来寻根谒祖,韩国氏族总联合会副总裁殷熙权先生、台湾林姓宗亲代表等多次到淇县参观历史文化遗迹,考察投资项目,为淇县旅游业创收近万元,进一步提高了淇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淇县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淇县还帮助世界石姓宗亲总会办理等有关手续,使其在朝歌广场建起“纯臣文化园”,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有大批来自海内外的石姓后裔前来祭祖。
从软件方面,可做的工作也很多。如民政部门应创新社团管理机制,对姓氏宗亲机构进行有效引导和管理。统战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宗亲寻根管理办法,鼓励本地热心人士招揽宗亲寻根活动,对有贡献者予以奖励。相关景区可制定实施惠民措施。如尧庙、尧陵景区,可在庙会期间或全年对饶姓、伊姓、祁姓、陶姓、唐姓等免收门票。同样,洪洞大槐树对冯姓、杨姓、赵姓;霍州对霍姓;襄汾丁村对丁姓;曲沃晋国博物馆对晋姓、姬姓等都可采取同样的优惠办法。在帝尧后裔祭祖活动方面,中华饶氏宗亲可谓首开先河。近年来,饶室宗亲在饶玉华、饶宽、饶二保等组织下,已多次前来临汾尧庙、尧陵进行祭祖大典,每次有数百人参加活动,为宣传临汾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饶室宗亲的成功经验值得复制和推广。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清·张澍《姓氏寻源》)寻根认亲既表达了慎终追远的儒家伦理人文精神,也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这“根”和“祖”的重要遗传标志之一就是“姓氏”:华夏姓氏文化中蕴涵着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结,因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尧文化为核心,对这一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改造”,要围绕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这一目标,踏踏实实做好相关工作。我相信,深入研究与开发尧文化姓氏寻根,对于进一步展示临汾地域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对民族精神的凝聚,都将起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系临汾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临汾市三晋文化(尧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石氏宗亲联谊总会副会长,临汾市委党校科研处长、副教授。)
年5月于崇山堂
点击长按加入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pengmignde.com/lrfxyy/5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