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彗星 >> 彗星观测记录 >> 正文 >> 正文

何泽慧的追星笔记冲破条件束缚,用心探

来源:彗星 时间:2023-10-30

近日,“新智”彗星光顾地球引发全民观星热潮。如果科学大咖遇到彗星,会做怎么做呢?会去“追星”吗?会怎么“追”呢?

7月15日北京灵山拍摄的彗星(图/张超)

年贝内特彗星飞临地球,这是一颗亮度很高的“大慧星”。此时,何泽慧与钱三强夫妇正在陕西合阳干校参加农业劳动。3月发现彗星后,为方便进行观测,她自制了三脚架,借来了初中老师上课用的量角器,最后还将观测数据与天文年历进行了比较。

50年前“追星”的她或许没有料到,在后来的几十年里,这明亮的星光将指引她到宇宙这个大实验室,进入高能天体物理、宇宙线物理研究的新领域。以下这篇文章《观测贝内特彗星追记》整理自何泽慧手稿,帮助我们重现了那时的情景。

观测贝内特彗星追记

《天文爱好者》杂志今年第3期封面上登载了一帧贝内特彗星的照片。说起这颗彗星,我在二十多年前曾经有过一段不平常的观测经历。那是“文革”中我和钱三强先生一起下放到陕西合阳干校期间。

《天文爱好者》杂志

年3月20日前后的一天凌晨,我起身来到户外。农村的天空是开阔的,我抬头仰望,无意中在东方发现了一颗明亮的彗星,朝着东北方向移动,彗尾拖向西南。

作为一名天文爱好者,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逐日地跟踪观测。我利用北斗星座和仙后星座对这颗彗星进行定位,记下它的运动轨迹,初步判断这是一颗长周期或是不再回归的彗星。

我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三强,还写信告知当时也在农村的孩子们,指明观看这颗彗星的时间和方位。他们都分别证实了我的观察。三强还在一本权当日记本的历书上做过简单的记录。

当时因为缺乏与外界的联系,无法获得来自其他方面的信息。这么些年过去了,最近在清理旧物时翻出当时的记录,想到要弄清楚当年观察到的是一颗什么彗星。《天文爱好者》上的贝内特彗星照片,注明拍摄的日期是年3月,这就让我自然地联想到当年看到的就是这颗彗星了。

经过进一步地查看资料,期间得到云南天文台吴铭蟾同志的热情协助,肯定了以上的想法。根据资料,贝内特彗星是由南非天文学家贝内特(J.C.Bennett)于年12月28日首先用望远镜在离南天极仅24°的位置上发现的。当时它的亮度是8.5等,随着向近日点趋近而越来越亮。它在年3月20日经过近日点,亮度达到约0.5等,成为本世纪最为壮观的大彗星中的一个。

我当时在农村肉眼所见正是这种景象。它的实际轨道是椭圆形的,周期约有年,和我原来估计的长周期也是吻合的。

当然,我的观察比贝内特使用望远镜的最早发现晚了三个多月,说“发现”不过戏称而已。但是即使条件差的情况下,留心观测研究,也能有所收获。我总觉得,世间万物,尚未发现、认识的新现象、新事物其实多的很,关键是要有心探索。一定不要用框框把自己给束缚住了。有的人做科学研究总强调条件,条件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有的时候明明条件放在那里而不会运用,让一些机会白白地从自己手中溜走了,实在可惜。

愿以此与青年天文爱好者们共勉。

人物小传:

何泽慧(.3-.6)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她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工作期间,与合作者一起首先发现并研究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建国初期,与合作者一起自立更生研制成功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在领导建设中子物理实验室、高山宇宙线观察站,开展高空气球、高能天体物理等多领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刘晓,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史系教授

参考资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系列丛书《卷舒开合任天真:何泽慧传》,刘晓,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pengmignde.com/lrfxyy/84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