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病理学与控制
唐万勇武汉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
大约从年冬季开始,新生仔猪腹泻在我国多地呈爆发之势,给养猪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最近几年,研究者和养猪业者从病原学、免疫和临床控制措施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已经证明:造成本病的病原主要是仔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但是时至今日,对于此病有很多不明确之处,对发病机理、免疫和控制也多靠推断,似是而非的结论很多。本文对此病从现场流行病学、病理学作一综述,并提出近年来在生产中有效的控制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1、新生仔猪腹泻的流行现状
1.1新生仔猪腹泻在部分猪场呈地方性流行之势。
虽然新生仔猪腹泻普遍发生,但从整体上缺乏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在年3-8月间,作者现场走访18家母猪存栏-0头的规模化猪场,有12家在年1-4月期间发生新生仔猪腹泻,其中4家猪场在5-8月份期间以后仍间歇性出现新生仔猪腹泻。结合各地田间发病情况,估计新生仔猪病毒性腹泻在大约15-20%的猪场呈地方性流行(endemic),给这些猪场的生产造成直接严重的影响。
现以陕南某规模化猪场为例,描述仔猪腹泻的动态发生情况(来源:唐万勇,内部通讯资料,)。该场存栏母猪头,月产仔-窝。仔猪腹泻在该场间歇性发作,在高发月份,1-7日龄仔猪死亡头以上,窝平断奶仔猪数显著下降,详见图1。且同期的断奶仔猪僵猪显著增加,导致保育猪发病和死淘数上升。
1.2新生仔猪病毒性腹泻呈地方性流行的特征:
1.2.1 在部分猪场间歇性发生、顽固存在,无季节性;
1.2.2 主要在1-5日龄新生仔猪发生;
1.2.3 大中型规模化猪场更为严重;
1.2.4 发病率30-50%(以窝数计),死亡率30-70%,窝平断奶数减少1.0-1.5头;
1.2.5 一旦发病,防控措施效果差,非常令人灰心丧气。
1.3仔猪腹泻现已成为世界性问题
猪流行性腹泻(PED)最早于年在英格兰报道(Oldham,),随后于-年代,在北欧、西欧和南欧国家如比利时、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瑞士等地发生,在0年以后,在欧洲的流行渐趋平稳,但在亚洲国家如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呈严重发生,致很高的仔猪死亡(Straw,8)。北美洲和南美洲先前并没有此病,但从年夏季开始,仔猪腹泻在美国开始流行,迄今在11(17)个州()余个农场已经报告发病。加上亚洲的韩国等国家,故仔猪腹泻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2、对仔猪流行性腹泻病原的认识
2.1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变异株是主要病原。
从现在的检测结果看,PEDV在本病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表1是国内几次检测结果的综述。用分离的病毒能够很好地复制出临床病理过程。按照科赫理论,PEDV应当是引起-年猪流行性腹泻的确定性病原。
表-12PEDV病原检测阳性率
2.2为何仔猪腹泻顽固持续发生?
2.2.1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为冠状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现已发现,-年的分离毒株与早期的毒株(CV)在核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上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早期基于CV毒株所生产的疫苗对本病的效果下降。
2.2.2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严格在肠道复制,不造成病毒血症。这样经非消化道途径的免疫所产生的免疫保护效力较差,这也是使用疫苗控制本病的一个难点。而且从临床观察,针对该病的有效免疫仅持续1-2个月,临床上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
2.2.3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强,容易在猪舍环境中持续存在。在年,明尼苏达大学猪病净化中心发布了PEDV等对环境的抵抗力,结果见表2。PEDV在50℃条件下还较为稳定,猪舍有机物存在时,病毒可以长期存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相比(PRRSV),PEDV对环境的抵抗力更强。这也说明了为何在一些猪场此病可以反复发生。
注:对PEDV的研究表明,在50℃条件下培养3小时,其活力下降至原先滴度的0.05%(见下图),说明PEDV在50℃条件下中等程度稳定(HoffmanM,WylerR,)。
2.3 导致仔猪腹泻的其它病原和诱因
-年的仔猪腹泻吸引了很多人对其开展研究,在腹泻病例中除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之外,还发现有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轮状病毒(PoRV)参与,并相继分离出kubo病毒、博卡病毒等。但现在大家都接受PEDV是本病的主要病原这一观点,对其它病原的地位尚不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病例中,多个猪场的蓝耳病呈现不稳定状态,至少在产房,哺乳母猪的蓝耳病样症状常常可见;从几次临床诊断中,发病仔猪中圆环病毒的分离比例较高,说明蓝耳病和圆环病毒感染对本病起到一定的诱发作用。
毫无疑问,猪舍环境因素直接决定发病的持续时间和损失。这些因素包括:
2.3.1 温度。猪舍温度低于20℃可使冬春季发病显著上升,且不宜控制;
2.3.2 全进全出。产房的清洁和全进全出如果不能彻底和严格执行,病毒则持续存在于产房环境中。
2.3.3 猪群管理。如果病死猪或无治疗价值仔猪的处理不及时,则病原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
2.3.4 饲料霉菌毒素污染,重金属超标均可导致猪腹泻不易控制。
3、临床症状。
不同猪场的临床症状几乎相同。总体而言,后备猪所产仔猪的发病较多,而且不易控制。
3.1母猪、生长育肥猪常在季节变换时出现一过性腹泻,然后几乎无症状;保育猪有时见轻中度腹泻。
3.22-5日龄仔猪全窝水样腹泻、粪便灰黄色,部分猪见有呕吐。随着病程发展,相继脱水而见非常瘦弱,口渴、嗜睡,畏冷。死亡高峰发生在发病后3-4天(图)。
3.3发病窝的母猪普遍无乳。这种情况可能由于仔猪发病后无法刺激母猪泌乳,但更为可能的是无乳本身就是本病在母猪的症状之一
3.4仔猪病毒性腹泻与大肠杆菌腹泻(“黄痢”)的区别。仔猪黄痢和仔猪病毒性腹泻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快速进行鉴别,详见表3。
4、关于病猪的临床治疗
猪场发生PED后,自然的措施就是进行病猪的治疗。但是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表明:对病猪进行过度治疗得不偿失。现在有些公司或专家针对新生仔猪,推荐了较为复杂的临床预防和治疗程序,但并非必需,或并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对于病猪处理,进行以下临床处理是必要的:
4.1及时淘汰非常瘦弱的仔猪。
4.2及时清理产床上的粪便并消毒。
4.3保持产床的温暖和干燥。
4.4对无乳母猪进行催乳。
4.5使用口服补液盐,剂量为5-7ml/kg体重,每日2次灌服。注意避免过浓和液体温度太凉。
4.6日龄较大的病猪试用微生态制剂。
5、对于本病的预防方案。
5.1确保各栋猪舍的保暖和加温条件满足要求。
5.2从10月至次年4月份,母猪群不要免疫蓝耳病活疫苗。
5.3母猪群按照活-死-死程序,普免腹泻三联弱毒疫苗(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1次,灭活疫苗(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2次,然后每胎产前3-5周免疫灭活疫苗1次。
5.4从9月份至次年4月份,母猪群每月添加微生态制剂和功能性添加剂至少2周。回盛公司近年推出的“肠泰”(果寡糖添加剂)、“绿益态”(含活菌的电解多维预混剂)、“并可清”(含有黄芪多糖和甘草酸的中草药散剂),配合应用与哺乳料,每月添加10-15天,可以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在-年的多个猪场应用证明有效。
5.5执行彻底全进全出制度。使用各种有效消毒剂如“统牌”消毒剂(复方戊二醛消毒剂)按照1:稀释后,每周消毒产房1-2次。
5.6根据猪场规模,准备数个至数十个空栏备用。一旦猪场出现本病,则将病猪全窝转移至空栏,且后续分娩的母猪转移至空栏分娩,可以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猪流行性腹泻现已成为冬春季最为重要的猪病。对于本病,正确的预防措施和严格的执行是确保降低发病风险的武器,至于本病发生后的临床处理办法,要基于猪场的实际情况,结合猪群管理、猪舍管理和生物安全、返饲等综合性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略
上图:SuphasawattPuranaveja,9
C正常仔猪的乳糜管(箭头),示猪只肠绒毛吸收功能正常(短线=0.5cm)
D病猪乳糜管消失,表明肠绒毛正常吸收功能丧失(短线=0.5cm).
下图:唐万勇,
腹泻仔猪肾脏。肾乳头及肾盂沉积物(箭头所示),疑似治疗药物代谢产物。
唐万勇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pengmignde.com/fzfxyy/4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