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腹泻原因 >> 腹胀腹泻的原因 >> 正文 >> 正文

陈洁秋季到了,防治儿童腹泻细节入手

来源:腹泻原因 时间:2017-9-6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儿童健康流行病学专家组发布了题为《全球、地区、国家儿童死亡原因》的数据报告,分析称在1-59月龄儿童中,腹泻死因占10%,高居所有死因的第二位!

夏秋是腹泻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儿童一到此时腹泻病例明显增多。有报道称儿童腹泻的发病率堪比呼吸道感染,给儿童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以儿童感染性腹泻为例,在临床上有哪些诊治要点?如何鉴别诊断?用药时应注意什么?带着种种疑问,本期我们邀请到浙江大医院陈洁教授为大家分享她的经验。

陈洁教授,浙江大医院消化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青年委员。

医师周刊:请简单介绍一下儿童腹泻的相关背景。

陈洁教授: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疾病,既能引发营养不良,也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腹泻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都很高,据悉全球每年有将近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腹泻病,且主要见于亚洲、非欧洲和拉丁美洲。我国人口的腹泻病发病率在0.17-0.70次/人年,5岁以下儿童则在2.50-3.38次/人年之间。

我国早在年原卫生部就委托全国相关专家制订了《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这对提高我国腹泻病的诊治水平和降低腹泻病的死亡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腹泻为常见病且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仍需认真对待。

医师周刊:什么是感染性腹泻?鉴别诊断时要注意什么?

陈洁教授:感染性腹泻,是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包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两种。感染性腹泻的染病途径大致相同,主要是“病从口入”,即粪-口传播。与非感染性腹泻相比,感染性腹泻往往发热在先、多有呕吐。

目前临床上仍存在对腹泻重视不足的情况,了解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甚为重要。总的来说,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能提供很多线索,腹泻的性质也可以帮助鉴别诊断,比如以里急后重为主观感受的结肠性感染腹泻多提示细菌感染;粪便常规和血液常规可为急性腹泻的病原学诊断提供间接诊断依据,比如水样腹泻粪常规检查未发现白细胞,则考虑为病毒或产毒素性细菌感染。粪便病原的监测如粪便培养、粪便病毒抗原监测,等为感染诊断提供直接的证据。

生化检查中的肝肾功能检验及电解质和血气分析均可为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提供病情轻重的参考。

医师周刊:我国儿童感染性腹泻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内在因素?

陈洁教授: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通常由胃肠道病毒和细菌感染所致,常见的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以及大肠埃希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等。在我国,每年都会有2个儿童腹泻的季节高峰:6、7、8月,儿童最易被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侵袭,等到了10、11、12月,又容易受到轮状病毒的攻击。

当然,儿童胃肠道发育本就不够成熟,胃酸少且杀菌能力差。如今天气越来越热,小孩子喜欢吃冷饮,进一步稀释了胃酸,这样病菌很容易闯过胃酸这一关,进入肠道而引起腹泻。另外,儿童的胃肠道中各种消化酶偏少,本身就不利于食物消化。至于婴幼儿,由于生长迅速需要营养量大,难免给胃肠带来负担,也就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除上述因素外,夏天气温高,细菌容易繁殖,侧面增加了感染腹泻的几机率。

医师周刊:感染性腹泻能导致哪些后果?如何治疗?

陈洁教授:儿童感染性腹泻可缓可急,常伴随全身症状,如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者可有惊厥、休克、脑病、心肌损害等。

多年前我参与了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共识的编写,大家一致认为儿童腹泻治疗要“尽早口服补液、继续喂养、脱水征识别和提倡母乳喂养”。

一般而言,脱水程度越重,患儿的精神状态越差、口唇越干燥、四肢温度越低、血压降低而脉搏明显增快,可见脱水是影响儿童甚至危及生命的主要问题,所以在腹泻诊断明确之后要对脱水进行评估。

腹泻患儿从一开始开始就应该预防脱水,方法可以喂服水、果汁或口服补液盐溶液。已经发生脱水的患儿需要纠正脱水,轻、中度脱水应用口服补液方法,应用口服补液盐溶液,重度脱水采用静脉补液。中、重度脱水时还要尽可能进行血钾、钠和氯检测,即血气分析。

临床上经常腹泻病的家长会给孩子禁食和吃止泻药,认为“多吃多拉,不吃不拉”。殊不知,腹泻期间禁食,饥饿状态反而会增加肠蠕动而使腹泻加重,部分患儿会发生营养不良或生长停滞。而滥用止泻药,不仅不能治愈某些腹泻,相反,对小儿还有一定的副作用。

腹泻的发生与肠黏膜受损有关,所以腹泻时要及时补充消化道黏膜保护剂,改善临床预后并减少复发。同时,家长要鼓励儿童进食,如果进食量偏少可增加喂养餐次,但应避免喂食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和高糖食物。

医师周刊:是不是所有腹泻都要用抗生素,什么情况下需要用抗生素?

陈洁教授:是否需要用抗生素要看导致腹泻的具体病因,如果是侵袭性细菌感染,就需要用抗生素。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环境的改善,侵袭性细菌感染性肠炎越来越少。不过一旦确定属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还需要抗生素治疗。应用前首先行粪便标本细菌培养和病原体检测,依据分离出的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适合的抗生素。如果用药48小时之后,病情仍未见好转,须继续寻找病因并考虑调整用药,用药的第三天还要随访。

感染性腹泻多半是由病毒性肠炎引起,自然就不需要抗生素了,滥用误用反而会引起肠道菌群的紊乱,会加重腹泻,降低儿童的免疫力。

来源:医师周刊

大咖医医生介绍:

陈洁

儿童消化系统疑难杂症诊治,儿童消化内镜诊断治疗技术国内领先

医生概述:浙江大医院消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儿科消化病学专家,曾经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第13、14、15届组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营养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副组长,卫生部小儿消化内镜专家组成员。

诊疗特长:儿童胃肠病诊断和治疗(包括营养治疗);儿童消化内镜诊断治疗技术: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

科研方向: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病营养支持,消化系统罕见病。

学术职务:

国家级:儿科消化病学专家,曾经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第13和14和15届组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组长,中华营养学会医用食品和肠内营养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顾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营养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分会儿科营养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副组长,卫生部小儿消化内镜专家组成员。

省市级:浙江省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小儿消化学组组长,浙江省消化医师协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小儿消化学组组长。

杂志任职:WorldJournalofPediatrics、中华儿科杂志、国际儿科学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亚太临床营养等多家专业杂志编委。

项目成果:

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能独立诊断处理各种儿科疾病,完成各种儿科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特别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水平,擅长儿内科疾病尤其儿童消化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治。擅长胃镜/结肠镜的临床应用和儿童胃肠疾病的诊治。主持课题小儿十二指肠溃疡及发病机理的研究、Hp感染儿童胃黏膜IL-8及IL-8mRNA的研究、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耐药性和快速检测耐药方法的研究、轮状病毒肠道外感染及免疫机理的研究等课题。

主要论著:

主要著作:主编专著2本,参编教材和专著10本。参与了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共识的编写。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余篇。

赞赏

长按







































百癣夏塔热片疗效
福建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pengmignde.com/fzfxyy/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