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由于天气炎热,许多小儿易患的消化道疾病,如急性胃肠炎,腹泻,细菌性痢疾等,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夏季气温高,对人体的胃酸和消化酶的分解有抑制作用。
2.天气炎热引起口渴,大量的饮水或喝奶使胃液稀释,胃肠负担重,导致消化能力弱减。
3.气温高,病菌繁殖快,各种食物,饮料及水果等容易受到病菌的污染而变质。
4.“病从口入”,由于小儿不讲究饮食卫生、饮食生冷、暴饮暴食等,损伤脾胃,从而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在夏季高发。
下面就夏季常见病的中医防治,做简要的介绍。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是小儿夏季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属于中医“霍乱”的范畴(因其发病急骤,病变起于顷刻之间,吐泻交作,挥霍缭乱,故曰“霍乱”)。
急性胃肠炎的表现在临床上有轻重之分。若是轻型,则一般状况良好,每天大便在10次以下,为黄色或黄绿色,少量粘液,粪质不多,有时是“蛋花汤样”。
较重的胃肠炎表现为一天大便次数超过10次,大便为水样、糊状,细菌性带有粘液,脓,或血液,全身出现脱水现象,严重者可出现重度脱水现象,昏迷等。
在饮食上要注意:
1.适当减少喂奶量(但不可停滞喂奶),缩短喂奶时间。
2.妈妈应清淡饮食。
3.混合喂养的,不宜添加新的辅助食品。
4.应注意补充糖盐水,防止脱水。
中医常用的外治方法:
1.刮痧:能宣导经络,使邪外出,减轻症状。
用刮痧板,蘸油,在颈肩、脊背、胸前、协肋,双肘弯、双腘窝,至上而下刮,刮处显紫红色即止;项下及大小腹软肉处,可用加细盐擦,或蘸清水搓。
2.灸疗:
盐熨灸,用炒盐1包,放在纱布袋中,放入微波炉加热后,反复温熨于肾皖及腹部,令腑气畅透。或熨于背部,可使手足厥冷者轻暖。
3.外敷:大蒜泥外敷双足心、吴芋粉用盐水调糊,涂于双足心。
急性腹泻
急性腹泻,又称“肠炎”。好发于夏秋季,大多数急性腹泻是有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为患儿的大便次数超过三次,呈浠水样,粘液样或脓血样便。有时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由于频繁腹泻和呕吐,病儿容易发生脱水。
小儿腹泻是常见病,婴儿消化功能差,所需的热量和营养物质多,一旦喂养不当,极易发生腹泻,即中医所谓的“脾常不足”。
常见的腹泻原因有:
1.进食过多。
2.添加辅食过急或食物品种过多。
3.过食油腻。
4.喂养不定时(胃肠道不能形成定时分泌消化液的条件反射)。
5.食物或用具污染。
6.滥用抗生素。
急性腹泻的突出临症表现是腹泻易引起脱水,脱水时常表现为尿少,眼窝凹陷,哭无泪,皮肤干燥,体重下降,严重的出现瞌睡,烦躁等。因此及时补充体液是治疗小儿腹泻的关键。
处理原则:
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
建议:
1.饮食应适当减量,忌食高蛋白、高脂肪、多糖食品。
2.口服补液。
3.注意腹部和双脚的保暖。
4.不可滥用抗生素。
中医常用的外治方法:
1.推拿疗法:
基本法:推大肠,补脾,清小肠,揉肚脐,摩腹,揉龟尾,推七节骨。
受寒者:加揉外劳宫,揉天枢,按脾,胃俞。
湿热者:加推六腑,清大肠,推三关等。
2.敷脐疗法:白胡椒3-5克,用醋调成糊状敷脐。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又称杆菌性痢疾(因感染时肠杆菌)简称菌痢,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腹痛,先急后重,腹泻,脓血便为主症,作为中毒性菌痢,主要见于小儿,起病急,变化快,易发生惊厥,休兑,呼吸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该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常于夏秋季节流行,今天我们讨论的仅指一般的菌痢。
典型的痢疾是有起病急,发热,腹泻,大便每日10-30次,粪便带粘液及脓血,腹痛,先急后重,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经合理的治疗,可于数天内逐渐痊愈,预后良好。
治疗:
重点在于控制感染。
预防:
1.加强小儿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2.不喝生水,不吃变质食物,水果要干净。
3.发现病人要早隔离,早治疗。
中医外治疗法:
1.灌肠疗法:清肠合剂,保留灌肠。
2.敷脐疗法:泻痢停敷脐。
3.小儿推拿疗法:清大肠,推六腑,清小肠,清天河水,分阴阳,推百七节,吸追内八卦,清肝。
柒柏中医馆为你提供九项优质服务
1、全年无假日医馆
2、中医专家门诊
3、专家针灸推拿理疗
4、馆内名贵中药药材多种
5、中医美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pengmignde.com/fzfxyy/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