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吴捷,中国医院消化儿科副主任,教授。
腹泻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在儿科门诊,因腹泻就诊的宝宝仅少于呼吸道感染。家长最常困惑的是,这么精心地照顾宝宝,宝宝怎么还会拉肚子?这和小儿自身消化系统发育还不成熟有很大关系,尤其是2岁以下的宝宝,他们的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因此消化能力差,正常肠道菌群还未建立,而生长发育快,进食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所以极易因各种原因而出现腹泻。
那么,造成小儿腹泻主要有哪些原因呢?两大类:一类是感染性腹泻,纠正家长朋友的一个错误观点就是,婴幼儿肠炎最常见的病原是病毒而非细菌,所以不要自己滥用抗生素;另一类是非感染性腹泻,现在看这一类原因有上升趋势,主要包括喂养不当、食物过敏和气候等原因。接下来,我们就几个临床实际病例来了解一下宝宝腹泻的原因。
宝宝1:妞妞,16个月,白天还活泼如常,晚上突然出现频繁呕吐,伴有发热,体温38.6℃,家人折腾一夜,第二天终于不吐了,热也见下,家人刚松一口气,妞妞却开始拉肚子了,排黄色蛋花汤样稀水便,日10余次,眼见妞妞小脸瘦了一圈,尿量也明显减少,医院,一化验大便,医生诊断:轮状病毒性肠炎。家长不明白了,我们吃东西那么注意,怎么会得肠炎呢?
轮状病毒是造成秋、冬季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过去又叫秋季腹泻,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少见,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病初1~2天常有呕吐,可伴有发热,随后出现腹泻。自然病程3~8天。
治疗:由于轮状病毒性肠炎会造成继发乳糖酶缺乏,所以这类患儿应做到去乳糖喂养,就是说人工喂养的患儿需要暂时将奶粉更换成不含有乳糖配方的奶粉。这一点很重要,否则腹泻不易控制。用药方面,主要是对症口服止泻药物如蒙脱石粉,口服一些微生态药物。患儿如水样便次数多,可加服消旋卡多曲,治疗分泌性水样腹泻。由于轮状病毒肠炎容易并发脱水、酸中毒、低钾等并发症,小儿要注意补液,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脱水较重,比如尿量明显减少,精神萎靡,就需要静脉补液了。
宝宝2:小伟,8岁男孩,暑假和家人出去游玩2天,回家当日急起高热,恶心呕吐1次,腹痛,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呈粘液状,带脓血,总想上厕所,家人给吃了思密达、整肠生也不见好转,小伟还是发热、腹泻,医院。便常规显示有大量的红白细胞,便培养为鼠伤寒沙门氏菌生长。
夏季是小儿细菌性肠炎的高发季节,患儿经常有不洁饮食史。主要表现有发热、腹泻排粘液脓血便,经常有腹痛,里急后重感(总是想排便,去厕所又排不出或刚去完又想去)。确诊需验便常规和便培养。
治疗:这一类细菌性肠炎,医生会根据病原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如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再根据便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口服可加用肠粘膜保护剂如蒙脱石制剂和微生态制剂。切忌滥用成人止泻剂,如洛哌丁醇,因为会抑制胃肠运动,加速细菌繁殖和毒素吸收而造成生命危险。
宝宝3:丫丫,7个月。因“腹泻半年,大便带血10天”来看病。新生儿期为母乳喂养,1月龄时改为混合喂养,以奶粉为主。2个月时出现腹泻,不消化样便日4~10次,偶有呕吐,时有咳嗽,不发热。近10天在黄色稀便中时有掺杂鲜红色血液。医院疑诊痢疾,静点头孢类抗生素仍不见好转。在我院化验食物过敏原:牛奶蛋白高度敏感,蛋清蛋黄中度敏感。
过敏性腹泻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临床发病率逐渐升高,大便可呈烂便、黏便、水便甚至是血便,化验便常规可有白细胞和红细胞,但抗生素治疗无效,化验食物过敏原及IgE可以为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饮食回避及改为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对治疗尤为重要。
治疗:除对症止泻治疗外,主要是改用游离氨基酸配方奶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
宝宝4:明明,11个月,因持续腹泻两个月来就诊。2月前明明曾因“上感”,口服头孢霉素3天后热退,但出现腹泻,稀水便10~20次/日,有时大便带蛋花清样物。在医院诊为“肠炎”,一直口服蒙脱石粉,并先后口服磷霉素钙、小儿泻痢停、庆大霉素、氟哌酸,静点氨苄青霉素,但腹泻不见好转。
小儿呼吸道感染时由于影响胃肠功能以及毒素对肠道刺激可以出现腹泻,此时只要尽可能早期停止抗生素,给予对症治疗即可。如果继续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会加重肠道菌群紊乱,临床称之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治疗措施:①停用一切抗生素;②去乳糖喂养;③加用微生态制剂扶植正常肠道菌群。④肠粘膜保护剂。
小儿腹泻除了以上几种常见原因外,其它像喂养不当如过早添加辅食,或气候骤凉,肠蠕动增加等也会导致腹泻,只要家长注意观察,对症用药即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pengmignde.com/qjfxyy/1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