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作为重症患者一种完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已广泛用于临床。腹泻是肠内营养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直接影响肠内营养的效果和应用,是困扰肠内营养的主要问题。
一、应用肠内营养液时发生腹泻的原因:
1、肠黏膜萎缩
营养不良越重,持续时间越长,发生腹泻机率越高。血浆白蛋白是营养状况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类病人因低蛋白血症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肠黏膜水肿,影响营养底物通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同时大量液体因渗透压差而进入肠腔,引起吸收障碍。许多危重病人在进行肠内营养之前都经过一段时间的禁食或肠外营养,致肠黏膜细胞增殖下降、萎缩。禁食时间越长,肠内黏膜萎缩增加,绒毛萎缩造成的吸收不良会在给予肠内营养后导致腹泻产生。
2、腹泻与营养液配方有关:
(1)渗透压一般标准配方营养液的渗透压为等渗(-mOsm)超过mOsm的高渗液可引起渗透性腹泻。
(2)脂肪含量当脂肪含量20%,腹泻发生率明显增加。如脂肪过高,或三种脂肪酸的比例失调,可引起肠道吸收脂肪不良,而致脂肪痢。
(3)膳食纤维肠内营养液中的膳食纤维大部分为复合纤维,它具有水化作用,增加大便体积,刺激直肠黏膜产生便意,又因膳食纤维产生的气体和其它酵解产物-短链脂肪酸,可以直接增加大便体积,促进肠道菌群生长,从而间接增加了粪便的体积。膳食纤维摄入量大、肠道功能亢进者,可致腹泻。
(4)输注方式与温度腹泻与输注的方式和温度有关输液过快,大量营养液进入肠腔,吸收大量细胞外液,再加上营养液温度太低,同时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而产生腹泻。
3、多种药物均能引起腹泻
分析药物治疗史与腹泻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查明病因,并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降低药物剂量或更换不产生腹泻的药物治疗此类腹泻。
(1)抗菌药物腹泻与药物治疗有关重症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抗菌素药物的机率较高,而较多使用的是广谱抗菌素或联合用药,抗菌素的使用抑制了肠道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作用,造成菌群易位,同时脂肪吸收能力下降,这些是腹泻发生的重要因素。
(2)直接引起腹泻的药物这类药物包括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咖啡因、化疗药物、H2-受体拮抗剂、乳果糖、降脂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甲状腺制剂、华法林钠、茶碱、补磷药、粪便软化剂。组胺阻滞剂可引起小肠细菌转移,接受这种药物治疗的患者易出现腹泻,化疗药物可通过引起肠上皮的直接损害而导致腹泻。
(3)药物添加剂酏剂(elixirs)也可以引起腹泻,这是由于其中的非活性成分山梨糖醇引起的。大多数酏剂含有山梨糖醇(含量为5%-65%),但含量最多的药物为扑热息痛、甲氰咪呱、地高辛、氯化钾制剂、氨茶碱。因此,用药前明确药物中非活性成分含量、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的重要性。
二、预防及治疗
(1)早期营养:肠内营养支持早期,有些患者易出现腹泻,多数患者经减慢滴速,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至消失。灌注的速度过快、灌注量过大,也可引起腹泻,采用经泵持续滴入方式,全天量16-24h均匀、缓慢输入,可减少或缓解腹泻的发生。
(2)调节速度,控制温度:肠内营养液最好是现配现用,或保存于4℃以下冰箱中,24h内用完,防止营养液细菌污染,有条件者重力滴注时可使用营养泵控制滴速及衡温器控制温度,以减少腹泻的发生率。
(3)选择适应的配方营养液:有些营养液配方中含有一定的纤维素,在使用过程中要选择适宜的量。由于含有纤维的营养液配方可使患者产生腹胀、腹痛等,在应用中应注意观察。腹泻是因脂肪的刺激而引起者,应调整脂肪含量,首先用低脂肪的配方来适应,以后逐渐增加。
(4)低蛋白患者或考虑禁食时间较长的患者,可考虑先进行肠外营养,等血浆蛋白升至35g/L时再开始管饲。如小肠吸收功能不全,可以选用以短肽或氨基酸为主的肠内营养制剂。
(5)调整药物,因使用抗生素药物而致腹泻者,可以适当调整药物,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如果大便培养阳性者,可根据细菌种类考虑适宜有效的抗菌素,大便培养阴性者也可用抗腹泻药物,或使用益生菌以助肠道正常菌群的恢复。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pengmignde.com/qjfxyy/1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