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起来
不想吃饭、吃饭不香;不吃不胀,吃一点东西就发胀;拉肚子,水和粪能分开叫“腹泻”,水和粪均匀混合叫“便溏”。
如发现自己有这几种情况,就该怀疑脾胃是不是出了问题,需尽快重视起来。
食欲不振、易饥饿——胃不好;消化不良、便溏——脾不好!
脾胃乃百病之源
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输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健康的轴心力量。脾胃有问题,不但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器质性疾病。相反,脾胃健运,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保证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
王佩芳主任说:“传统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之源。胃主受纳,脾主消化。胃气(指胃的生理功能)是人体根本,胃气不足,则气血失调,正气不足,免疫功能失调。轻则出现疲劳、头晕、失眠、多梦、四肢无力;经常感冒,出虚汗,或有低热;精神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心烦易怒或精神抑郁等所谓亚健康状态。重则可能诱发多系统、多器官功能紊乱或器质性病变。”
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
因此可以说脾胃乃百病之源,脾胃病,百病生!
观肤色、查五官、问生活,测出脾胃问题
脸色发黄
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大多脾胃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脘腹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
如果没有及时调治,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消化功能不好不能转化为气血津液,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萎黄或伴有浮肿的视为黄胖,即面色发黄且有虚肿
鼻头暗淡
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肺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口唇无血色、干燥
《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就是说,脾胃有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
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就说明脾胃不好。
精神状态不佳
脾胃运化失常,容易导致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相反,脾胃健运,能让整个机体得到滋养,人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便秘
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转化为各个脏器的津液,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睡觉时会流口水
《黄帝内经》中还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出的口水(涎液)。如果经常不自觉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睡眠不好
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中医辨证论治
王佩芳主任认为中医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结合辨病、辨体质,充分发挥整体调节的优势,分型论治,可以很好地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以简单的慢性胃炎为例,中医治疗就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而精准治疗。
肝胃气滞型
此种类型常常胃脘胀痛、且痛无定处时而停止时而发作,大便不畅,并随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本型多为慢性胃炎的早期、活动期,胃肠功能紊乱,常伴胆汁反流,易发生胃排空障碍。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中医治疗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脾胃虚弱型
此型胃脘部隐隐作痛,绵绵不休,饥饿时痛感加重,进食后稍缓,劳累或着凉后发作或加重;腹部胀满,纳呆少食,口中乏味,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或腹泻,小便清长,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白润滑,脉迟缓或沉细弱。多见于慢性胃炎病程较长者。中医治疗需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胃阴不足型
本型病程长,由于长期经受毒邪、湿热、瘀、寒等作用,病久伤阴,胃脘隐隐灼痛,饿时加重,但又胃口不开,咽干唇燥,心烦少寐,消瘦乏力,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质红少津,或少苔或无苔,或舌有裂纹,脉细数。本型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最低,胃黏膜营养不良、萎缩、干燥、变薄,胃酸不多。治疗以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为主
脾胃湿热型
该型病症为食滞胃满、嘈杂灼热或泛酸恶心口干苦不欲饮,排气排便后较舒服,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或厚腻,脉弦滑。治疗原则采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除此之外,还有胃络瘀阻等不同分型。总之,中医辨证分型在肠胃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改善症状、控制病情方面效果显著,甚至使病理改变得到逆转,其疗效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化舌苔杀Hp,消除重要致病因素
Hp(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在活动性胃炎中Hp的检出率明显增多。由于舌苔能灵敏地反映胃的活动性炎症,所以,Hp阳性与舌苔的厚薄、舌质颜色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
临床上发现,舌苔薄白者Hp大多呈阴性,Hp阳性者的黄苔或黄腻苔明显高于Hp阴性者。黄苔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粘膜出现活动性炎症,造成胃肠功能失调,唾液分泌减少,空腔自洁作用减弱,导致口腔舌面菌群失常,炎性渗出增多而产生黄苔。
临床上又发现,顽固与反复的白腻或厚腻舌苔的患者,胃镜检查往往是慢性胃炎、胃窦炎等,Hp也大多为阳性,可能起病不久,所以没有明显的胃胀、胃痛等症状。
西药耐药、中药有效
有些Hp阳性患者在长期的治疗中,对西药抗菌产生了耐药性。但是纯中药方剂或单方对Hp的清除作用虽不及西药快,却无耐药性,副作用少,有其独特的优势
中药对舌苔异常、胃脘疼痛等消化道和全身症状的改善优于西医疗法,患者的满意度高。
有杀Hp作用的中药
以下中药对Hp敏感,有不同程度的抑杀Hp作用:
黄芩、黄莲、大黄、大蒜、党参、茯苓、白芍、甘草、石斛、杞子、陈皮、厚朴、虎杖、姜半夏、木香、砂仁、佛手、延胡索、枳壳、枳实、丹参、三七、乌梅、紫草、吴茱萸、诃子等等。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pengmignde.com/qjfxyy/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