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发病年龄以6个月到2岁最为多见,其中1岁以内约占半数。这是因为6个月以下有母亲抗体保护。2岁以下免疫力变强。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秋冬季发病率最高。
为什么婴幼儿容易出现消化问题
(1)婴幼儿易出现消化问题原因
消化系统特点:小孩子消化系统没有发育成熟,胃酸和消化酶量少,活性低,对食物质和量变化的耐受性差
生长发育快: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较多,胃肠负担重。
机体防御功能差:胃酸低,缺乏免疫球蛋白,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差
胃肠道菌群失调
人工喂养:体液因子易被破坏,食具极易受污染
(2)感染因素: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
病毒:秋季轮状病毒等
病菌:致腹泻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菌
真菌:白色念球菌、其它真菌。真菌感染较少见,多见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孩子。
寄生虫:梨形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
发热、毒素、中耳炎、肺炎、肾孟肾炎、皮肤感染等。
(3)非感染因素
食源性因素:人工喂养、时间不当、过量、食物变更等
过敏性因素:对牛奶、大豆过敏
其它因素:原发或继发双糖酶缺乏、肠道内乳糖酶活力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引起腹泻
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
过热可使消化液分泌减少或口渴喝奶过多,多可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而引起腹泻
(4)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引发起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伴随着抗生素使用而发生的无法用其它原因解释的腹泻有多种药物可引起腹泻,其中25%为抗生素。
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乱用抗生素
尽可能选用对肠道菌群影响较小的药物,少用广谱抗生素
婴幼儿腹泻临床表现
按照病程临床分期
急性腹泻(病程2周)
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且2月)
慢性腹泻(病程2月)
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
轻症:每天大便五至八次,可能伴随着轻微发烧或呕吐。粪便呈黄绿色,带粘液且呈蛋花汤样,并伴有轻微腹胀,肠鸣音亢进。
中度腹泻:每天大便十次,稀水便、气味酸且臭,可能中度发烧。
重症:腹泻频繁,每天大便八至十五次,呈水样、量多,有酸臭味,烦躁、嗜睡、萎靡,甚至昏迷、惊厥,血丝黏液便,前囟门凹陷,皮肤及嘴唇干燥等。
部分患者可出现明显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如低钾或低镁等
不同婴幼儿腹泻的治疗
(1)急性腹泻的治疗
坚持继续喂养
严重呕吐暂禁食4-6小时
调整饮食,母乳喂养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可等量米汤或稀释牛奶;病毒性肠炎暂停乳类喂养
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可每日加餐
口服补液盐Ⅲ,40-60ml/kg,当饮料给孩子喝
(2)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治疗
调整饮食,乳糖酶滴剂补充
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治疗
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微生态调节剂和肠粘膜保护剂
(3)腹泻治疗误区
过度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不建议使用,秋季腹泻(一般是轮状病毒感染),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生素
不合理使用抗病毒治疗
不合理使用止吐药
止泻药过度使用:腹泻患儿不推荐使用任何止泻药物
合理使用肠粘膜保护剂和抗分泌药:蒙脱石散可适用于秋季腹泻的治疗;适当补充益生菌能调节肠道菌群帮助缩短腹泻病程,但需要用一段时间起效;乳糖酶可用。
婴幼儿腹泻家庭护理知识
合理喂养,调整饮食
腹泻患儿一般不禁食,建议继续饮食,小婴儿可继续母乳,如此可避免因限制饮食导致腹泻--营养不良--腹泻的恶性循环出现
可减少每次进食量,酌情增加进食次数,即少量多餐,同时避免高糖、高渗透的果汁及高膳食纤维
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可暂时使用无乳糖奶粉,但一般不超过1-2周,避免影响钙质吸收及神经系统发育。也可以在现有的乳品中添加乳糖酶滴剂来进行应对。
注意口腔清洁,加强皮肤护理
口腔粘膜干燥者,每日至少2次口腔护理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衣裤
每次便后用温水冲洗臀部并擦干,保持清洁干燥,必要时用护臀膏
严重尿布疹可给予红外线照射,也可用暴露疗法
选用吸水性强、柔软布质或纸尿布,勤更换
避免使用爽身粉等,以免加重红臀
做好家庭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流动水彻底洗手
食具、衣物、尿布要专用
被粪便污染的衣物、尿布,要用热水烫过再洗
做好隔离,保持手卫生,以免传染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pengmignde.com/jqfxyy/3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