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了七次,全身小毛病都调理好了!从不信开始,体会神乎其神的灸感~
女人老没老?这里一看便知!一饮一穴葆青春!
直接灸法的具体操作事项(必修课)
痢疾和腹泻
各型痢疾及腹泻同其他疾病一样,均可在胸椎及其两侧出现一处或多处压痛反应,尤以第6、7胸椎处为常见。即或无反应穴出现,直接取用大椎或6、7胸椎也有良效。其惑传途径多是沿脊柱垂直下行而后折入腹腔,或是横抵前胸而后再下达腹腔。也可在脊柱深处向腹腔行进。
例1:叶×华,男,成年。赤痢两天,腹痛,里急后重,肠鸣亢进,至阳压痛(++),熏灸,灸感约有3~4指宽窄,沿脊柱下行。约当第14椎处进入腹中,集中于脐周围,腹痛肠鸣大减。同日又复灸一次,泻痢末再见。隔日大便成形而愈。
例2:谢×生,男,成年,赤白痢,日10余行。至阳压痛(++),熏灸,灸感横向前胸行进,再折而向下,止于脐下方。热感约有手掌大小,腹痛随止。自灸后泻痢即未再见,一次而愈。
例3:马×民,男,成年。水泻,日夜十余次,灵台压痛(++)。熏灸,灸感自脊柱深处向下传至脐周围,逐步扩展至全腹,腹响,1次减,2次愈。
例4:钱×弼,男,成年。自午夜至中午,泻痢10余次,厌食,不发热,有轻度失水貌。灵台压痛(++),熏灸,灸感约有3指宽,自灸处斜向脐周行走,脐周为热感所充满,腹中作响,连声说:肚子松快了,想吃东西。灸感消失后停灸,1次而愈。
例5:庄×清,男,成年,夏令饮食不节,腹痛暴泻10余次。背部未出现反应穴,吹灸大椎,灸感在14椎附近入腹,全腹皆热,1次而止。
泻痢除在第6、7胸椎常可出现压痛反应外,而在腰椎及其两侧的反应穴亦不可忽视。其中特以命门穴虽无压痛出现,亦值得推荐。
泻痢在背腰部所出现的压痛反应,常常是右重左轻或右有左无。其作用也是右优于左。因此在治疗泻痢时,应以在右半身取穴为宜,这是一个值得注意与研究的问题。
例6:开×洪,男,成年。赤白痢,脐周痛。右肾俞,志室压痛(++),左侧无反应。熏灸右肾俞,热流直注入腹,腹暖如蒸,约十分钟,灸感消失停灸。次日症状未全止,又续用原法1次,2次全愈。
例7:陈×生,男,成年。泻痢,脐及小腹疼痛。右大肠俞压痛(+++),左(±),左右同时熏灸,右侧热流迅即注入腹腔,左极其迟钝。右侧热感满布全腹后,腹痛即止,约五分钟感应消失,一次而愈。
例8:张×威,男,成年。自上年初冬直至本年夏季,休息痢剧持久不愈,住院半年未收效。每天大便6~7次,大便半数以上为紫红色及白色粘液,腹胀痛,厌食,精神萎靡。右膈俞、睥俞、大肠俞压痛(++),左侧(士),即在右膈俞,脾俞、大肠俞熏,灸感均向脐周窜透,而尤以右睥俞为明显。肠鸣亢进、肛门排气。灸至第5次,大便减至每天2—3次,紫红色粘液转为淡黄。灸至10次后,大便减少至每日1次,但仍夹有白色粘液。间隔5天未灸,症状又见增加,又续灸10次基本得到控制,又续灸10次。停灸后3个月。便中又发现有白色粘液,量很少,未续灸。
例9:何×能,男,成年。赤痢,至阳压痛(+)。熏灸,灸感上传较慢,又加灸命门(无压痛),灸感迅即横达脐周,继而至阳处之灸感亦渐次汇入脐周,全身微有汗出,里急后重停止。6小时后又单灸命门一次,感应良好,两次而愈。
例10:李x有,孙x昌,赵x良等均患菌痢,除采用胸椎反应穴外,又分别熏灸命门,以背部反应穴相比较。证明命门之灸感强,热流快,较之背部反应穴有过之而无不及。
灸感在热感之过程中能出现短暂之清凉感者常有发生,而自始至终为凉感者也时有所见。
例11:丁×杰,男,成年。夏六月自上午至下午泻痢13次,里急后重,低热。至阳压痛(++),熏灸,约5分钟后,感背部发凉,继而凉气成团约有手掌大小,自灸处向腹中行进。当抵达脐部近旁时,凉气绕脐行走,先是一二分钟绕行1周,继而越绕越快,每分钟可绕行2~3周,腹中作响,约30分钟后凉感始消失,热感始终未出现。1次而愈。
泻痢采用背腰部的反应穴与各要穴固属重要,而腹部特以脐周诸穴亦应重视。
例12:张×文,女,56岁。泻痢日夜20余次,腹痛不进食两天。直对脐中吹灸,约10分钟全腹皆热,灸后轻减大半,又吹灸1次,全止。
例13:王×材,男,成年。食生番茄过量,引起腹痛腹泻,一小时内大便7~8次。吹灸阴交,热流迅即入腹,先向下抵耻骨,再向上抵剑突。此时脐中心觉有凉气不断向外喷射,约十分钟凉气喷射停止,热感又向脐中集中,至感应减弱停灸后,全腹舒适,各症皆消失。
例14:阮×先,赤痢,日夜30余次,里急后重,发热。第一次吹灸阴交,感应良好,可保持3~4小时平静。6小时后吹灸命门,与阴交作为比较,证明二者功效仿佛。以后即阴交、命门前后轮用,又续灸6次,全止。
例15:唐×元,男,成年。痢疾,背腰部未出现反应穴,右外陵压痛(+++),熏灸,约10分钟,热感充满全腹,非常舒适。灸前体温为38.2℃,灸后上升至39.2℃,约3小时热全退,灸后在16小时内,仅解大便2次,粘液很少,症状全部消失。再一次证明灸后如遇有体温不降反升,乃是机体防御力量增强的反应,多数是好现象,不足畏惧。
泻痢采用指(趾)尖及合谷穴也同样有效,其作用也是右优于左。
例16:赵×希,男,62岁。菌痢,每日10余次,里急后重,脐周痛。第一次吹灸左商阳,灸感发生及前进迟缓。改吹右商阳,灸感发生良好,沿手阳明经由腹入胸。全腹发热。灸后4小时仅解大便1次。第2次吹灸右少泽,灸感迅即沿手太阳经上行,至腋后即循原路下抵脐周。第3次吹灸左少泽,以与右少泽相比较,感应显然迟钝,仍吹灸右少泽,感应良好。第4次左右中指尖同时吹灸(两指尖合并吹之),右侧感应良好,左侧感应轻微。当右侧感传入腹约5分钟后,左侧之感传方渐次到达。至此,痢疾已基本被控制,又续灸右食指尖2次而停灸。
例17:姜×明,男,成年。水泻,每日4~5次。吹灸右食指尖,灸感发生迅速,沿手阳明经上行入胸在乳外方下入腹,在脐周围自右下横行向左,再向上向右,绕脐一圈圈地行走,并且是一圈大于一圈,最后几乎及于全腹,舒适异常,夜间仅解大便两次。第2次再吹灸左食指尖以作比较,灸感发生及行进迟缓,20分钟后始进入腹腔,绕脐一二次感应即减弱,随即再吹灸右食指尖,各种感应仍复良好。因症状消失,未再灸。
例18:庞×俊,女,16岁,夏月过食生冷,腹痛泄利,吹灸左隐白,感传经由第一跖骨内侧直至内踝下缘,进入足少阴经上行入腹,扩布于脐周围。腹暖痛减,全程共历时约25分钟。随即改吹右隐白,路径与各种感应皆与左同,但显然增强增速,全程不及15分钟,痛泻全止未再灸。
本文选自周楣声老先生的《灸绳》,本平台重在交流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严重患者还需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pengmignde.com/qjfxyy/1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