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排便后所有症状都会得到缓解,并且常常伴有排便习惯(次数)和大便性状(外观形状、颜色)改变。根据相关权威标准分为腹泻型、便秘型、便秘腹泻交替型和不定型这四大类。
哪些因素容易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1、胃肠动力紊乱: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胃肠道的动力功能紊乱可涉及食管、胃、小肠、大肠、胆囊等多个器官,所以肠易激患者在腹泻便秘的同时常伴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等,同时也会出现嗳气、反酸、烧心等症状。
2、内脏高敏感性:肠易激患者的肠粘膜对外界刺激的感应性增高,对(压力)刺激、温度(包括冰水)的刺激、生理刺激(进餐)的反应性更为敏感,所以比常人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腹部不适症状。
3、肠道菌群失调:国内研究显示;粪便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容易增加腹痛腹泻的症状。
4、肠道炎症:一些患者在感染性胃肠炎发生后,肠道黏膜持续存在低度炎症,引起肠道动力异常,从而产生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5、精神:精神状态不佳时,脑肠轴调节就会出现异常,导致内脏的敏感性提高,最终促使改变肠道运动,激活肠道黏膜炎性反应,诱导免疫激活,最终形成我们所说的腹痛、腹泻症状。
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抑郁、失眠和神经过敏的患者容易长期反复出现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情对治疗肠易激来说,至关重要。
6、饮食:饮食因素是加重或诱发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分为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两种情况。目前被发现的不被耐受的食物高达60多种,研究显示约40%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会对6种及以上的食物产生不耐受的反应。
如何自我诊断是否罹患肠易激综合征?以下是一些诊断鉴别的关键点:
患者至少在诊断前的6个月内出现症状,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3天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反复发作。
排便后不适症状(腹痛、腹部胀气或腹部膨胀感等)
发作时,具有排便频率的改变(每天﹥3次排便);
发作时,具有大便外观及性状的改变(粪便性状异常:粪便为糊状、稀水样);
主要症状为大便稀溏,硬便或块状便的排便比例小于25%,水样便的排便比例≥25%。
按照症状,肠易激综合征如何分门别类?中医把肠易激综合征分为脾虚湿阻、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脾胃湿热这几个证型。
脾虚湿阻
主症:①大便经常是不成形的;②腹痛总是隐痛,不是特别明显。
次症:①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②精神体力差,胃口不好;③舌质颜色不够红润,舌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虚弱。
肝郁脾虚
主症:①腹痛的时候就想拉肚子,拉完之后疼痛会减轻,常和情志异常有关;②急躁易怒,总是叹气。
次症:①两胁胀满;②吃的少,易恶心;③脉搏弦细;舌苔淡白,舌体胖大。
脾肾阳虚
主症:①晨起腹痛即泻,尤其是早晨4、5点钟就要起来上厕所;②腹部冷痛,喝温水或者敷暖宝宝就会缓解;③四肢发冷。
次症:①腰膝酸软;②不思饮食;③舌苔淡白,舌质胖大,舌苔感觉特别湿润;脉沉细。
脾胃湿热
主症:①泻泄伴有腹痛;②泄下急迫或拉了感觉没拉干净;③肛门灼热灼痛。
次症:①胸闷,想喝水;②口干口苦;③舌体红、舌苔黄并且厚腻;④脉滑数。
肠易激综合征如何与其他疾病鉴别?首先必须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炎症性肠病、结肠癌、结肠息肉病、结肠憩室、小肠吸收不良。
其次必须排除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肠道表现,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道及胰腺疾病、妇科病(尤其是盆腔炎)以及慢性铅中毒。
1、慢性细菌性痢疾二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及黏液便等肠道症状。慢性细菌性痢疾往往有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史。
2、慢性结肠炎二者均具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便。肠易激综合征上述症状虽反复发作,但一般不会影响全身情况;而慢性结肠炎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3、慢性胆道疾患慢性胃窦炎、胆石症可使胆道运动功能障碍,引起发作性、痉挛性右上腹痛,与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痉挛疼痛相似,但慢性胆系疾患疼痛多发生在饱餐之后(尤以脂肪餐)。
4、结肠癌腹痛或腹泻是结肠癌的主要症状,特别是直肠癌除腹痛、腹泻外,常伴有里急后重或排便不畅等症。这些症状与肠易激综合征很相似。但结肠癌常伴有便血,后期恶性消耗症状明显。
哪些药物可以有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西医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以下是一些治疗肠易激的药物。
1、解痉剂:针对腹痛、腹部不适、肠鸣症状。如匹维溴铵、曲美布汀、山莨菪碱
2、止泻剂:针对腹泻症状,如洛哌丁胺、复方苯乙哌啶、思密达。通过增加肠黏膜对水和离子的吸收,并提高肛门括约肌在休息时的紧张性,可改善腹泻和大便窘迫的症状。
3、肠道动力感觉调节剂:肠道动力感觉调节剂是一种作用于肠道,通过旁分泌对胃肠道动力、分泌、感觉和血液流动起到重要调控的重要脑肠轴神经递质,可有效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如雷诺司琼、莫沙必利、替加色罗。
4、益生菌制剂:多种益生菌制剂均能有效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腹胀、腹泻、腹痛、便秘类似的症状,但对于具体的细菌种属和菌株的研究尚在摸索阶段,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5、抗焦虑和抑郁药物:肠易激患者常常合并有明显的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建议进行对症的抗抑郁及焦虑治疗,可有效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但只推荐短期内使用。
6、肠道抗生素,肠道抗菌素:可显著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胀、腹痛及腹泻等症状,而且,这种疗效一直持续到用药后的3个月。但仍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如缺血性肠病、严重腹泻等。
如何运用刮痧治腹泻?方法:
患者身体俯卧,用刮痧板刮拭大椎穴,再由肺俞向下刮至大肠俞。
身体由俯卧转为仰卧,刮中脘、关元、天枢等穴位。
从足三里沿小腿外侧经上巨虚刮到下巨虚。
从阴陵泉沿小腿内侧经三阴交、太溪等穴,刮到公孙穴。急性腹泻患者可以加刮肘窝部位的尺泽、曲泽等穴位。
注意:急性腹泻患者需要控制饮食,更要注意饮食卫生。
如何运用拔罐疗法治疗腹泻?治疗原则:运脾化湿。
方法:
急性腹泻患者取仰卧位,选择适宜的拔罐,将罐拔在所选的穴位上(天枢、中脘、气海、合谷、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留罐15分钟,每天1次,3天1疗程;
慢性腹泻轮流选用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或天枢、中脘、气海、合谷、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各穴,治疗时取适当体位,将罐拔在所选的穴位上,留罐15分钟,每周2~3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
注意事项:
注意饮食调养及精神调养
注意饮食卫生,发病期间忌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如果腹泻频繁,有严重脱水现象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需要采取综合疗法。
治疗急性胃肠炎耳部常用穴位有哪些?取穴:胃、脾、大肠、小肠、交感
操作:用“王不留行”或磁珠贴压穴位,力量可以稍大一些,两个耳朵可以同时进行,如果病情较轻,可以交替对任意一侧耳穴进行治疗,1~2天换1次。
注意:
急性肠胃炎症状消失后,需继续贴压几天,以巩固疗效。
如果患者病情较重,有脱水现象,医院采取补液治疗。
什么是急性肠炎?急性肠炎,俗称“拉肚子”。
主要症状:多在进食后数小时突然出现,恶心、呕吐在先,继以腹痛(大多在脐周围痛),腹泻每日数次至10余次,呈黄色水样便,夹杂未消化食物,肠鸣音亢进(腹中“咕咕”作响)。
伴随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低热,四肢无力,严重腹泻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高发季节:个别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急性肠炎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影响因素?1、暴饮暴食。进食过多的高脂高蛋白食物,饮酒、饮冰凉饮料过多,或受凉之后。
2、细菌和毒素的感染:常有集体发病或家庭多发的情况。如吃了被污染的家禽、隔夜的肉、鱼,或吃了嗜盐菌生长的蟹、螺等海产品及吃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了的剩菜、剩饭等而诱发本病。
3、物理化学因素,进食生冷食物或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磺胺类、某些抗生素等;或误服强酸、强碱及农药等均可引起本病。
4、患者对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
急性肠炎与其他腹泻的症状有什么不同?急性肠炎需要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泻鉴别。一般来说,急性肠炎起病急,发作迅速,腹泻程度严重,可伴有呕吐与发烧的症状;慢性肠炎腹泻症状较轻,但是预后差,持续时间长,可伴有器质性病变。如果腹泻的同时伴医院进一步检查。
怎样的检查结果说明患有肠炎?大便检查为黄色水样便,可带少量黏液、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大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血常规检查可见红、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异常。
治疗急性肠炎哪些药物更有效?1、止泻剂:洛哌丁胺、复方苯乙哌啶、思密达、洛哌丁胺等
作用:增加肠黏膜吸收水分的作用,减少肠道中的水分,从而改善腹泻。
2、肠道动力感觉调节剂:雷诺司琼、莫沙必利和替加色罗。
作用:可以控制肠道的蠕动,让大便在肠道中停留更长时间,吸收更多的肠道水分,使大便变干。
3、益生菌制剂:双歧杆菌、乳酸菌素片
作用:可以改善肠道的内环境,提高肠道的功能状态。
4、抗生素治疗:
作用:清除肠道的致病菌,维护肠道功能。
急性肠炎患者的饮食需要注意什么?1、急性期应禁食:急性水泻期需暂时禁食,以减轻食物对肠道的刺激,使肠道完全休息。必要时由静脉输液,以防失水过多而脱水。
2、清淡流质饮食:不需禁食者,起病初期宜给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如果汁、汤、稀藕粉、蛋黄米粥、淡茶、过滤茶水、浓米汤等。早期禁牛奶、蔗糖等易产气的流质饮食。对牛奶不适应者,服牛奶后常加重腹泻。
3、根据病情调整饮食:排便次数减少,症状缓解后改为低脂流质,或低脂少渣、细软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大米粥、藕粉、烂面条、烂面片、蒸蛋、豆腐脑、龙须面等。
4、饮食选择:如果腹泻的患者同时伴有呕吐时,要暂停进食物,可以静脉补液,并减轻胃肠负担。当呕吐停止后,才可以吃一些清流质食物,如浓米汤、稀藕粉、去油肉汤、去油鸡汤、过滤菜汤、淡茶等。如果患有痢疾,可能会伴有肠黏膜溃疡,应尽量减少食物对肠道的刺激,先吃流质饮食、少渣半流食,最后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5、半流质饮食:腹泻基本停止后,可供给低脂少渣半流质饮食或软饭。少量多餐,以利于消化。如面条、粥、馒头、软米饭、瘦肉泥等。但是仍应适当限制含粗纤维多的蔬菜水果等,恢复后慢慢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6、补充维生素:注意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补充,如鲜橘汁、果汁、番茄汁、菜汤等。
慢性肠炎有什么症状?由什么原因引起?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1、病因: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病程多在2个月以上。
2、临床表现: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严重者可见黏液脓血便。
消化道症状: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腹泻为本病主要表现。
3、影响因素: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著。
导致慢性肠炎的常见疾病?慢性肠道细菌感染性疾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溃疡型肠结核、沙门氏菌感染和肠道菌群失调等。
肠寄生虫病如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鞭毛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和肠道蠕虫病等。
非细菌性炎症如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肠炎(克罗恩病)、结肠憩室炎和结肠息肉并发结肠炎等。
肠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
胃原性慢性腹泻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晚期、胃空肠吻合术后。
胰原性慢性腹泻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晚期。
肝、胆道疾病所致慢性腹泻。
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糖尿病。
尿毒症、糙皮病、放射性肠炎、硬皮病。
痉挛性结肠(变态反应性结肠炎)、神经精神性腹泻。
慢性肠炎有哪些诱因?长期过度疲劳、过度精神紧张,营养不良等都有可能导致慢性肠炎,但是咀嚼障碍、胃酸缺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肠道寄生虫病也可能引发肠炎。
慢性肠炎患者的饮食需要注意什么?低脂少渣饮食
1、每天脂肪40克左右,摄入过多脂肪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刺激胃肠蠕动加重腹泻。
2、植物油也应限制,并注意烹调方法,以蒸、煮、氽、烩、烧等为主。禁用油煎炸、爆炒、滑熘等。
3、可用食物有瘦肉、鸡、虾、鱼、豆制品等。
4、注意少渣,粗纤维多的食物能刺激肠蠕动,使腹泻加重,少渣饮食可减少肠蠕动、减轻腹泻。当腹泻次数多时最好暂时不吃或尽量少吃蔬菜和水果,可给予鲜果汁、番茄汁以补充维生素,进食细挂面、粥、烂饭等。
少吃或不吃高蛋白高热量食物
慢性腹泻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并造成体内贮存的热能消耗。为改善营养状况,应给予高蛋白高热能饮食,并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增加过快,营养素不能完全吸收,反而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可供给蛋白质克/天左右,热能10.46~12.55兆焦(~千卡)。
肠炎饮食禁忌粗粮、生冷瓜果、冷拌菜等;
含粗纤维多的韭菜、芹菜、榨菜等;
坚硬不易消化的肉类如火腿、香肠、腌肉等;
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烈酒、芥末、辣椒粉;
肥肉、油酥点心、均属高脂肪食物。
七分养
专注食疗养胃五十年
好胃,七分靠养。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pengmignde.com/xhfxyy/902.html